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郑鄤:许中丞[1]抚晋集序 —【点逗、注释与今译】

清凉黄昏 最后编辑于 2022-07-15 10:58:33
3986 4 5

郑鄤:许中丞[1]抚晋集序 —【点逗、注释与今译

原文:

今士夫相向,攒眉“时事做不得”,此言使人不敢不信,又不能不疑。尝古名臣,不轻议事,亦不轻受事。及其受也,有先资之画,一定而不可易;当其任也,有妙应之,百变而不可穷。其极论第曰,成败利钝非能逆覩而已,而未尝言事之必无成而无利也。有能深知而任之者,必功成晏如。

居常持此论,惟定于许公韪予言。故受抚任于流贼披猖、三晋残破之时,请便宜诸疏皆有成画,身行间,亲冒矢石,指授方,动中机宜,所至定。而忌成者媢[2]之,遂不终局而归。定于则野服角巾,萧然云外。或告以晋事之不可为者,定于曰:“非也。以圣天子威灵,奚有于[3]小丑,更假我数时,当尽芟以报明主。吾虽不终局,后我者无改吾壁垒,贼可平。贼平,何必言功。功成,何必出自我也。

呜呼!岂非古名臣之用心欤!本朝承平功业,莫如王文成[4]。当其时,杨文忠[5]在政府,王恭襄[6]在中枢也。恭襄与文成不相习,而得其疏必焚香手读之。文忠与恭襄极相左,至信任文成不约而契,盖皆不肯以“做不得”三字误时事,故文成得成其任事之功。嗟乎!任事者岂患无其人哉!

 

注释:

[1] 许中丞:许鼎臣,字尔镃,号定于,明代武进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崇祯初年任山西巡抚,负责剿灭农民军事务。后被弹劾,削职归。因任巡抚,故称“中丞”。他任山西巡抚仅十个月,却有奏疏有八十余篇,合编为《许中丞抚晋集》。

[2]:读mào,嫉妒。

[3]:读yāo mó,微不足道之意。

[4]王文成: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任职南赣巡抚时剿灭宁王朱宸濠之乱,因军功封新建伯。谥号“文成”。王阳明集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于一身,是明代“心学”的创始人。

[5]杨文忠: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明成化十四年进士,正德七年起任首辅。谥号“文忠”。

[6]王恭襄: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人。明成化二十年进士,正德十年到十五年执掌兵部,谥号“恭襄”。

 

 

今译:

今士夫相对谈论常常皱眉说,“时事做不得”。这话使人不敢不信,又不能不怀疑我曾经考察古代的名臣,他们不易议事不轻易接受任职他一旦接受任务必定是预先有了筹划方略确定以后就不会轻易更改。在他任职期间应变的方略,百变之妙没有穷尽他最重要的观点只是说,成败利钝是不能够在预料之中的但从来没有说过做事必定无功无利而返。能够透彻了解这些道理的人办事必定会取得成功,而且轻松自如

我平常总是坚持这样的只有许公定于赞同我的话所以他在流寇猖獗、三晋残破的时候,接受了巡抚的任命。便宜行事的诸多奏,都有具体的谋划。他身在行伍之间,亲冒刀剑矢石指示给部下的方略都符合军事行动的道理所到之处初步平定妒忌的人恨他、(弹劾他)于是他未能结束平乱就被迫解甲而。定于身穿野服,头戴方巾悠闲地如身处世外有的人告诉他说,山西的情不可能有所作为了。定于不对仰仗圣天子威灵,对付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丑,再给我一点时间自然会全部消灭他们,以报答圣明的主上我虽然没有能够终局,但是只要继任不改变我的方略流寇就流寇平定了,又何必称劳有成,又何必自我而出呢?

哎啊!这难道不是名臣一样的用心!本朝太平盛世时的功业,没有超过阳明的。当时,杨文忠在政府,王恭襄在中枢。恭襄公和王阳明不熟悉然而拿到他的奏疏焚香仔细阅读杨公和王公处理政务意见往往相左而他们信任王阳明却不约而同不肯以“做不得”三耽误国家事所以王阳明能够实现任事之功。在上位者,又何必担心没有做事的人呢

 

清凉黄昏按:

许鼎臣,明末常州武进马迹山(今属于无锡)人,《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二有他的“传”。《县志》列举了他在山西巡抚任上所取得了战绩和政绩,较详细地记述了他被弹劾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治军理政的失误,而是因为他的正直,坚持原则,因而得罪了某些官员和监军太监,被弹劾革职。

郑鄤在文章中首先重申他个人的观点:事在人为,千万不可以“时事做不得”耽误国家大事。这方面,他和许鼎臣是志同道合者。

接着他列举了许鼎臣的政治作为和被罢免后的心态,称赞他的高风亮节。

最后郑鄤以王阳明为例,说明在具体战场指挥的官员,需要得到中枢的有力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很遗憾,许鼎臣有了施展抱负的机遇,却被迫半途而废。

所以郑鄤为之扼腕叹息!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月满西楼
  • 张秋生
  • 顺其自然者
  • 人参果
发送

4条评论

  • 古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厚古薄今”,认为三代(尧、舜、禹)是政治清明方面的不可逾越的高峰,是永远的榜样。好像到了清代以后,这种情况就改变了。
    2022-07-15 15:28:29 0回复
    0
  • 古人习惯于借古喻今、托古讽今。
    2022-07-15 14:52:48 0回复
    0
  • 注释[1]中,“却有奏疏有八十余篇”,多了一个“有”字,“余”字也应用“馀”字,就在评论栏里修改一下。此句应为:“却有奏疏八十馀篇”。
    2022-07-15 14:19:08 0回复
    0
  • 执著精神
    2022-07-15 11:54:14 0回复
    0
  • 3418
    积分
  • 1239
    博文
  • 835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