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平常语(原常言道) 2022年7月5日-2022年7月9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2-07-05 09:18:03
2894 19 7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寒门学子“逆袭”,证明了知识能改变命运。此时往往会有一个声音“感谢苦难”,引起不少争论。你觉得苦难值得感谢吗?请注意,每周六晚截稿)

小启:本期起,《常言道》栏目更名为《平常语》

2022年,《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二出版 

7月5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陈 之、临蔚一

A0520220705C.jpg

图片描述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陈安妮
  • 文学院
  • 顺其自然者
  • 无所求
  • 西江月
  • 张秋生
发送

19条评论

  • 幸福的人生不需要苦难的祝福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两位小伙虽身处苦难的环境,但都坚持自己的理想,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踏上成功的楼梯。因此,有部分网友声称,苦难铸就成功,我们要感谢苦难。
    从结果论而言,两位从大山走出来的小伙确实经历了很多苦难。正是有了这些苦难,才有了成功的他们。然而,苦难说到底就是苦难,没有人应该或者说必须经历苦难。苦难的本质毫无意义,跨过苦难的过程才是铸就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陈时鑫在大凉山里成长,为了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参加了成都市的外地生招生考试,最终被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录取。试想,如果陈时鑫生活在成都,就能直接利用省会中学的教学资源。不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而烦恼,将时间全部花在学习上,陈时鑫或许能走上更加辉煌的人生。将他人的成功归功于苦难,忽略其自身的努力与机遇的把握,不仅是片面的理解,更是对他人的付出的不尊重。
    再者,如果苦难真的能直接创造成功,那么陈时鑫为何还要不辞辛苦,考入成都的中学呢?如果苦难真的直接能创造出幸福的人生,那么中国为何还要大力开展脱贫工作,解决偏远地区的发展问题呢?毫无疑问,苦难没有这样的本事。“寒门学子”逆袭的事时有发生,但终归只是少数。我们在新闻中能看到更多的是有一定背景的人通过努力最终成功的事迹。苏正民和陈时鑫虽然在致谢中叙说自己的苦难经历,但并非是感谢苦难,相反他们对自己的苦难经历甚至有一些自卑,而是感谢自己和身边的人。正是有自身的努力和周围其他人的鼓励,两位从大山来的小伙才能过上幸福的人生。从家庭教育角度而言,苦难教育也不值得提倡。为人父母,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摆脱苦难,过上普通人的生活。难道这样的教育观念是错误的吗?我不敢苟同。孩子们的接受力与承受度各不相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完美跨过苦难。苦难教育很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阴影与自卑,成为一个抹不平的伤疤。与其感谢苦难,发扬苦难教育,不如激励孩子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让他为之努力奋斗,有一个生活的目标。苦难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努力才是。
    跨过苦难,才能看见生命的真谛;感谢苦难,只会让自己的努力白白被辜负。抬起头,向前进,美好的生活总会来临。面对苦难,我们不需要低头丧气,也不需要祈求感谢。我们只需要正视它,跨过它。在人生这条道路上,幸福不需要苦难来祝福!
    2022-07-09 23:13:42 0回复
    1
  • “感谢苦难”是不必当真的率性表达

    柏文学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的毕业论文致谢,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后不断刷屏,引发广泛关注,感动无数网友。在人们对这两位来自四川凉山的贫困大学生通过奋发自强取得骄人成绩发出的称赞声中,耳熟能详的“感谢苦难”也“似曾相识燕归来”。然而,理性的思考发起了追问,苦难值得感谢吗?

      试问: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曾受苦难者有谁愿意再次承受一遍苦难?旁观苦难者有谁愿意亲身体验一遍苦难?如果人生开始时能有机缘选择环境和道路,有谁愿意选择苦难?苦难,就是痛苦和灾难。人人都体验过痛苦,都曾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痛苦不堪的受难者。随着生活的延伸,人们发现曾经的所谓痛苦,多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无病呻吟;随着阅历的展开,多数人发现自己的所谓痛苦,与世间真正的痛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灾难,才是真正的痛苦。先天残疾者,痛苦与生俱来;后天残疾者,痛苦突从天降;地震、洪水、火灾、战争的幸存者,意外事故的当事者,大病重病发生者,其痛苦刻骨铭心也(逝者则将痛苦一同带走)。苏正民和陈时鑫的苦难,是贫困的痛苦,难以走出深山的痛苦,还算不上灾难。

      谁也不愿复制苦难,甚至不愿见到苦难,那苦难何从值得感谢?“感谢苦难”的画外音是什么?能否这样理解,曾受苦难者说“感谢苦难”,那是抗争、拼搏并扼住苦难的喉咙后,与苦难执行含泪带笑的和解;是将堵在胸中硬化的块垒尽快释放,让深呼吸得以通畅;是拼尽最后体力攀上悬崖绝壁一览众山的快意恩仇;是与苦难拔河摔跤终成正果之后“谁是强者”的笑问。旁观苦难者说“感谢苦难”,更像是轻松的调侃,轻率的语词。所以,即使“感谢苦难”是一种率性的表达,也不必当真。

      苦难作为幸福的对立面和快乐的扼杀者,并不能为我们带来价值。苦难中走出来,要比顺境中走下去艰辛得多。苦难中必有更多的博浪者,精疲力竭,无可奈何,最终随波逐流。能在苦难中成就自己的,那是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损耗了更多的能量、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做出了更大的牺牲所得。貌似苦难成就了自己,实际上是伤痕累累的自己成就了自己。“感谢苦难”,实质上诚如苏正民和陈时鑫所言,是“感谢自己”“感谢恩人”。
    2022-07-09 21:09:06 0回复
    0
  • 自己才是最大的“功臣”
    周敏敏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寒门学子“逆袭”,证明了知识能改变命运。此时往往会有一个声音“感谢苦难”,引起不少争论。对于多数学子来说,高考是通往成功最好的“捷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我们经常听到形容高考竞争激烈的语言。在如此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寒门学子能够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自己。
    古往今来,对于“苦难”这一话题,文人墨客从不吝笔墨。先秦时期,便有屈原对“苦难”的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代诗人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诉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提出“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很多人认为不经历苦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最终成功的人必然经历过苦难。不否认这些观点是错的,但如果仔细想想,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不应该是人吗?托尔斯泰曾说过”当苦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人因之倒地不起。”所以在我看来,当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时,回首过往,我们最该感谢的是那个没有轻言放弃的自己,那个毅力坚韧、不向苦难低头的自己!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苦难”的定义以及给人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普通学子来说,“苦难”可能只是某次考试考砸后会挨骂,也可能是放假被压着去补习班上课等;对于偏远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子来说,除了外部条件比如教育相对落后,学习环境恶劣等,还有其他我们想不到的困难,有些学子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对于“感谢苦难”不该由我们来说,未经他人苦,岂言他人易?
    “苦难”的确能够磨练人的品质,让我们得到成长,但如果自身不足够强大,也很容易被苦难压倒,所以能够战胜苦难,获得成功,自己才是最大的“功臣”!
    2022-07-09 17:05:59 0回复
    2
  • 打破“感谢苦难”的悖论
    范昱娜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寒门学子的“逆袭”,证明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此时,网络上总会有一个声音——“感谢苦难”。然而,现如今的网友更多的认为“感谢苦难”是一种悖论。
    想要打破苦难的悖论,就要先发掘苦难的本质。苦难,是人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磨难与痛苦。苦难或许化身成一阵台风,卷走沿岸人民的生命;或许化身一种病症,带走人的健康、美好的生活;还有可能化身抑郁的梦魇,让失恋的人坠入自哀自伤的深渊。显然,苦难拥有使人的生活走向恶化、使人的身体、精神受到摧残的本质,它本身毫无“财富价值”可言。
    余华曾说过:“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是的,没有人能够阻止苦难的发生。当一位受车祸的人饱受缺腿的伤痛并因此一蹶不振时,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他“感谢苦难”,因为在失去腿之前,他拥有正常和乐观生活的权利,这正是“感谢苦难”悖论的体现。虽然苦难带给我们的伤害虽然是无法避免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苦难之下的选择与反应。正如两位来自大凉山的寒门学子。他们没有向苦难屈服,没有因天寒受冻而放弃书写,没有因距离遥远放弃求学,而是选择不卑不亢,更加坚定读书的信念,在寻找自我不足并不断改进中成长,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学历和人生的跃升。可见,在屈服于苦难的人心中,苦难变成了一道道难以忘怀的疤痕,只能郁郁寡欢;而在成功走出苦难的人心中,苦难便拥有了“价值”,成为他坚定人生信念的奠基石。
    所以,真正能够打破这个悖论的人,都是在苦难中反省不足、靠毅力战胜苦难的人。苦难本身并不会给人带来“财富”,“财富”是需要我们从苦难中获得思考、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通过克服苦难得到提升和成长的能力。我们不需要感谢苦难,苦难本身不值得感谢,我们要感谢的是每个克服苦难、坚持不懈的自己。
    2022-07-09 16:43:04 0回复
    1
  • 打破“感谢苦难”的悖论
    柳下魂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寒门学子的“逆袭”,证明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此时,网络上总会有一个声音——“感谢苦难”。然而,现如今的网友更多的认为“感谢苦难”是一种悖论。
    想要打破苦难的悖论,就要先发掘苦难的本质。苦难,是人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磨难与痛苦。苦难或许化身成一阵台风,卷走沿岸人民的生命;或许化身一种病症,带走人的健康、美好的生活;还有可能化身抑郁的梦魇,让失恋的人坠入自哀自伤的深渊。显然,苦难拥有使人的生活走向恶化、使人的身体、精神受到摧残的本质,它本身毫无“财富价值”可言。
    余华曾说过:“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是的,没有人能够阻止苦难的发生。当一位受车祸的人饱受缺腿的伤痛并因此一蹶不振时,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他“感谢苦难”,因为在失去腿之前,他拥有正常和乐观生活的权利,这正是“感谢苦难”悖论的体现。虽然苦难带给我们的伤害虽然是无法避免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苦难之下的选择与反应。正如两位来自大凉山的寒门学子。他们没有向苦难屈服,没有因天寒受冻而放弃书写,没有因距离遥远放弃求学,而是选择不卑不亢,更加坚定读书的信念,在寻找自我不足并不断改进中成长,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学历和人生的跃升。可见,在屈服于苦难的人心中,苦难变成了一道道难以忘怀的疤痕,只能郁郁寡欢;而在成功走出苦难的人心中,苦难便拥有了“价值”,成为他坚定人生信念的奠基石。
    所以,真正能够打破这个悖论的人,都是在苦难中反省不足、靠毅力战胜苦难的人。苦难本身并不会给人带来“财富”,“财富”是需要我们从苦难中获得思考、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通过克服苦难得到提升和成长的能力。我们不需要感谢苦难,苦难本身不值得感谢,我们要感谢的是每个克服苦难、坚持不懈的自己。
    2022-07-09 16:41:05 0回复
    1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近日,两位大凉山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引起了网友热议,“感谢苦难”的声音层出不穷,难道寒门学子“逆天改命”的最大功臣竟是苦难?私以为不然。诚然,苦难是值得铭记的,它恰如人生的试金石,能够磨砺人的意志,提升人的品格。然而,苦难的经历或许可以成为锦上添花的工具,可它无法成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成就的奠基石。真正使得经历苦难的人们站在此时此刻的位置上的,是他们自身。是他们凭借苦难所激发出的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对于生活满腔的热爱与激情,对于挫折永不服输的拼搏与奋斗……

    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讲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的意思是处境困窘,即苦难。笔者认为这句话正是“寒门学子”的最好写照。苦难本身实际上并不值得我们去感谢与歌颂,而在砥砺前行的过程中形成的坚定意志以及美好人格才更加值得被赞美。

    首先,凭借苦难这一因素,“寒门学子”在此环境中能够培养独立的人格以及清醒的认知——想要摆脱、消除苦难,知识是最快捷的途径。因此,从小习得的这一认知使“寒门学子”拥有清晰的目标与计划,是帮助他们超越同龄人的第一步。

    再者,相比于家境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的优越性能够提供孩子们更多试错的机会。然而,“寒门学子”则不同。他们更多依靠的是国家、学校、热心人士的补贴以及帮助。通过这一特殊的经历,“寒门学子”首先能培养自身的自尊心,秉着“不辜负他人、减轻添麻烦”的初衷,推动自身的学习,努力弥补城乡教育形成的差距。而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也只会更加珍惜,克服自身的懒惰以及消极态度,认真地对待学习。正如南京大学的陈时鑫同学,本科四年共获9次奖学金,于大四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全奖直博录取通知书。苦难磨砺了人们的意志,意志则推动人们走向鲜花盛开之路。其次,则是在“寒门学子”心中形成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奉献精神。譬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苏正民同学,在他的毕业论文致谢中,他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感谢了一路以来对他给予援助之手的65名人士,他亦将收获的爱心毫无保留地捐献出去:现如今他已累计献血32次、帮助凉山儿童创办了“阿依助学计划”、成立了苏正民志愿服务队,共资助了66名学生……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公益效益。这一人生经历也帮助“寒门学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能够形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青云之志”。

    在陈时鑫同学的毕业论文致谢中,他写道“早上带着星光出发,晚上又披着月色回来。三年时间,我拼命把自行车骑到最快,在田间水泥路上碾压自己的青春……”这也正是无数“寒门学子”的求学经历,他们的永不言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格精神以及坚定意志,是帮助他们抵达成功彼岸的唯一桥梁,亦是他们最值得感谢的对象。苦难警醒人们即使身处井隅,也不要忘记仰望星空的权利,而这一权利,则是人本身所赋予的。
    2022-07-09 15:25:10 0回复
    1
  • 苦难不值得歌颂,要感谢从苦难中诞生的自己
    迟雨姗
    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出身寒门的子弟在学业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就,这时候往往就会感慨并歌颂,正是经历过的苦难让他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帮助他们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而在我看来,苦难并不值得被如此颂扬,要感谢的是经历过苦难却依然没有被击垮,并被苦难磨砺得更顽强的自己。
    苦难并不一定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人。恰恰相反,很多经历了苦难的人都被苦难所打倒,或是因为这些苦难的影响无法让自己更进一步变得更优秀。我们常常因为新闻上一次又一次“寒门出贵子”感到羡慕,思考着为何别人家的“寒门”就能培育出如此优秀的后代,却忘记了这本身就是个别现象,还有无数经历了苦难的人并没有成功,而是就此埋没。试问我们每个人,有谁愿意去经历那些苦难呢?答案是没有,因为我们也都清楚,大部分人并不是经历苦难感受痛苦后就能成功的,而这些苦难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也可能远远超过成功带来的喜悦。因此,苦难并非是值得我们高声歌颂的存在,痛苦本身也并不伟大。
    由此可见,苦难并非是造就英才的温床,恰恰相反,是这些英才本身就有超越平凡人的毅力与能力,让他们能够承受住这些苦难的冲击,并被苦难所打磨得更加坚韧顽强。正所谓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些人即便身处苦难之中也能够磨砺自己,这样的人,无论有没有苦难,都是可以成功的,他们的成就也并非是苦难所赐,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歌颂与感谢,那也应当是坚持着在苦难中一路前行的自己,是面对无数困难与血泪依然坚定前行的自己,而并非苦难本身。
    苦难往往是一部悲剧,而这悲剧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对我们造成伤害,让我们的生活被血泪填满。这无疑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苦难这部悲剧并不伟大,伟大的是在苦难中顽强拼搏的我们自己。
    2022-07-09 11:42:32 0回复
    1
  • 感谢战胜苦难的自己吧

    近日,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寒门学子“逆袭”,证明了知识能改变命运。此时往往会有一个声音“感谢苦难”,可是,真的应该去感谢苦难吗?

    我们往往以感谢苦难去赞颂那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仅仅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他们曾经有苦难,并且现在成功了。我们不妨想一想。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可以坚持这么久?是因为知道他们最后一定会成功吗?是因为知道这苦难一定会在最后给他们带来利益吗?我想不是。

    他们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面对苦难,要么沉沦,要么反抗,而他们不甘心,所以他们选择反抗,然后坚持,最后成功了。苦难可以说是放大了这些人的优点,但是这些他们可能并不需要,如果他们有的选择。但是人生没有选择,他们只有逆着这苦难,去熬过这苦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感谢苦难时刻挂在嘴边,当做成功人士的秘籍,不断地去宣讲,最后成了一碗喂给众人的鸡汤。但是,我愿称之为一碗“毒鸡汤”。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中以文字发出呐喊: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奥伊肯在书中写道:苦难不具有提高人精神韧度的优点。对于一些人来说,苦难就是苦难,摆在那里毫无意义,反而会徒增烦恼,消磨意志,最终一蹶不振。哪怕一些人熬过来之后回头看,它仍旧是痛苦的,这种痛苦真的不值得感谢。

    那我们应该去感谢什么?我觉得应该去感谢那个与苦难和解并反抗的精神活力,去感谢自己没有放弃。在那段不放弃的日子里,他们就像被大雾笼罩,在拼命地够那一丝光亮,一直追着光,那股勇气与坚韧,使他们最后成为光,并且传播光。

    因此,苦难本身并不值得感谢,就像西西弗,他不会去感谢这个巨石,而是会感谢他自己不断抗击命运的勇气,会去感谢自己一直有的希望。

    苦难是无情的,总是不断给受难人以重击,是勇敢坚韧的自己在不断疗愈。所以啊,与其夸夸其谈感谢苦难,不如感谢一下自己吧。
    2022-07-09 00:09:57 0回复
    1
  • tt
    励志可以,但请不要套路我
    朱婷婷
    “从大山脚下到走向读博,我走了一条很长的路”。近日,来自大凉山的寒门学子苏正民和陈时鑫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应该感谢苦难,苦难能让人变得强大,从而走向成功。然而,笔者不以为然。苦难就是苦难,苦难是用来克服的,而不是用来膜拜的。

    苦难从来都不是什么正能量的东西,为何关于感谢苦难的格言数不胜数?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名言皆是出自功成名就之人,那些在苦难中挣扎,在不幸中沉沦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格、也没有心情去感谢苦难的。那些留守儿童,一年只能与父母见上两三次,他们会感谢贫困,感谢苦难吗?那些先天残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付出百分百努力,却依旧只是徒劳的人们,他们会感谢苦难吗?正如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写道:“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的美化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

    平心而论,苦难确实可以砥砺人的心智,但不应该成为一些无良公司套路员工的借口。近年来,“996”“007”盛行,一些老板、上司打着“奋斗”“拼搏”“梦想和抱负”的幌子,实则是为员工“画大饼”,更有甚者称“996”为年轻人的“福报”,忽悠员工超时工作最大限度产出来换取企业利益,这本质上是对员工的压榨。这些加班文化带来的苦难,剥夺了年轻人的成长潜力,甚至是身体健康,有何感谢可言?

    事实上,经历苦难与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些摆脱苦难、实现凤凰涅槃的人,真正要感谢的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活态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再者,因为知识沟的存在,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能更快地获取信息,加之人情关系,前者处于优势地带,走向成功的机率更大,道路更宽广。既然要走向罗马,生在罗马岂不是更好?
    2022-07-08 17:05:05 0回复
    2
  • 感谢苦难是直面生活的态度,并非赞美苦难
    辋川集
    近日,从大凉山走出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然而这时候却有声音说要感谢苦难,好像他们的成功是苦难所赐予。笔者认为,“感谢苦难”的背后,是战胜苦难,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来自大山深处的少年陈时鑫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南京大学电子学院,大学期间他也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项,因大学四年的优异表现,陈时鑫获得全奖直博香港中文大学的机会。他在自己的毕业论文致谢中写道“或许我会遍体鳞伤,甚至脱胎换骨,但我希望永远能够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永远不要丢掉奋斗的意志品质。”面对媒体采访,陈时鑫更是直言“比起苦难,更希望因为科研成就被看见。”从少年到青年,陈时鑫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成长之路上的风雨和阴霾,由此构成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生活理解,更从中收获内心的平和与改变命运的力量。

    苦难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可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人自我实现的能力,是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常。但是与此同时,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苦难并不总是导致成功,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使人自尊毁坏,心灵蒙尘,良心失去,道德丧失,人性沉沦!

    试问,司马迁不受宫刑,难道就写不出彪炳史册是《史记》?曹雪芹不抄家,难道就创造不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鲁迅家道不中落,难道就不能成为中国的文学之魂?这显然是把特殊的历史情景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18年考上北大的寒门学子王心怡说要感谢贫穷,并不是赞美贫穷,而是赞美那种热爱生活,勇于奋斗的态度和在人生过程中收获的宝贵成长。相对应的,贫穷必然带来苦难,我们今天许多人所说的感谢苦难,失去了从前的励志功能,反而带上了心灵鸡汤的色彩来麻痹群众。

    周国平先生说,“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唯其软弱尤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感谢苦难是直面人生的态度,并非赞美苦难,陈时鑫和苏正民的成功并非必然,而是他们历经无数风雨之后才见到的彩虹。
    2022-07-08 16:21:31 0回复
    1
  • 苦难诚可贵,态度价更高
    今日,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致谢论文在网上刷屏,证明了知识能改变命运,感动了无数网友,随之而来的“感谢苦难”的声音再度活跃起来。笔者认为,适度的苦难确实能够给人以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当事人面对苦难的人生态度。
    难道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想过放弃吗?不是的,他们也曾想过逃避和退缩,但父母亲的殷切希望,老师同学的鼓励又使他们重新下定了决心。这一人生态度的确立,让他们在人生的分岔口做出了正确的人生选择,而也有不少和他们相同出身的人,却因为选择了另一条路而使人生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是选择屈服还是抗争,这里其实是一个分水岭,一旦你选择错了,那么就会丢失一次宝贵的成功机会,选择对了,苦难将是你人生的一块跳板,从此改变命运。正视苦难并于苦难中汲取人生的养分,这比单纯的感谢苦难或是痛恨苦难更为理智而珍贵。
    且看以744分高分考上清华的“寒门状元”庞众望,他苦吗?太苦了,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双双患病,仅靠年迈的姥姥姥爷维持生计,他一出生就背负了全家人的希望。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家庭,他却毫无怨言,“我从不认为我的家庭有什么不值得去讨论的。”身处黑暗,却心向光明,有这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怎么会不成功呢?
    再看抖音上爆火的“栓Q”的创始人,他家庭条件不好,辍学当了放牛娃,但仍然坚持利用放牛时间学习英语,在街道上,岩洞里都有他自学英语的身影,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终于成为了一名农民英语导游,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际遇,有物质上的苦难,也有精神上的苦难,苦难本身不是财富也不是灾难,苦难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苦难,如何做出行动。屈服于苦难,将永远是池中鱼、笼中鸟,摆脱不了命运的魔爪;正视苦难,从中窥得希望,也许人生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2-07-08 10:34:21 0回复
    0
  • 感谢苦难,不如感谢自己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让无数网友热泪盈眶。在不少网友感叹“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感叹“感谢苦难”,笔者认为,与其感谢苦难,不如感谢那个反抗苦难、向往幸福的自己。

    在这个鸡汤文横行的时代,我们大多数时候听到声音是:我们要感谢苦难,只有经历足够多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断走向成长,不断走向成熟。事实上,这是对于苦难的一种误解和美化。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一定会给人带来成功,有些苦难对于人们来说甚至是毁灭式的,它不但不能使人成长,甚至会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可以,那些不幸经历过家暴、校园霸凌、身体侵犯的人,一定不会希望这种种苦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更别提怀着感激之情感谢苦难。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苦难本身毫无意义,是我们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感谢苦难”,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很多成功人士在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之后磨练了意志、提升了能力,从而获得了成功,所以我们感谢苦难。但实际上,像苏正明、陈时鑫这样的寒门学子之所以获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远超常人的苦难,而是因为他们即使面对苦难,也能够正视苦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战胜苦难、追求幸福,他们的成功不是苦难给予的,他们的成功是自己给予的。比起常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他们身上所拥有的一般人没有的精神,才是更可贵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与其感谢苦难,不如感谢自己。感谢自己能够勇敢地直面苦难,感谢自己能够大胆地反抗苦难,感谢自己能够从苦难中汲取到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坚定地走下去。

    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不管最终是以一个“失败者”,还是一个“成功者”的角色出现在大众面前,我们都应该从心底感谢在苦难中奋力挣扎、向往幸福的自己。苦难或许是一种不幸,但我们始终在反抗苦难、追求幸福的路上。
    2022-07-07 22:11:40 0回复
    1
  • 敬畏苦难而非感谢苦难
    近日,两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优秀学子证明了知识能改变命运。与此同时,“感谢苦难”的声音再次活跃起来,笔者认为苦难并不值得感谢,是人们赋予了苦难价值,苦难本身只是坎坷与挫折,在这过程中的人们才是我们应该歌颂的对象。
    “感谢苦难”这句话只有在取得成果后才有效益,在成功的光辉下,就连苦难都被加了美好的滤镜。那些被苦难杀死,被苦难踹入深渊的人们是没有机会“感谢苦难”的,当这句话从他们口中说出,你最多只会佩服他乐观的心态,但你不会受他感染,因为我们都不想落入他这样的处境。所以这样的“感谢”是“双标”的,是不值得提倡的。
    当下“感谢苦难”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没有真正经历过的幸运者,他们没有体会亲人倒下的绝望,没有体会死亡萦绕的恐惧,他们所谓地理智思考其实是对痛苦的冷漠,一个不愿意设身处地的旁观者没有感同身受的夸赞。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苦难真的能杀死人,有些人侥幸逃出,却一辈子陷在此中阴影。很多时候我们回顾苦难时,会以一种矜持的姿态评议血泪与沙哑。我们会将视野放大,再放大,然后站在那些主观情感不涉及的领域里去丈量斟酌。这并不值得骄傲,反而要值得悲观。一个社会本不应如此撕裂,人类在巨大变故面前的姿态应是一致的一一痛苦与喜悦本该由群体共同鉴赏。
    有时苦难过度放大后是一种抽象的痛感,而这种削弱后的疼痛会让人遗忘苦难本身带来的痛苦,只注意到了成果的辉煌。这种冷漠的抽象感异化为冷冰冰的数字,他经过了多少年,发表了几篇论文,获得了几个奖项,当我们看到一大串毫无规律的符号时,甚至觉得这些数字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真正应该看到的是苦难下,那些咬紧牙关摸爬滚打,跌跌撞撞爬出这泥潭的活生生的人们。一味歌颂了苦难之后所获得的种种,即使那是在苦难中磨练而成,可是那明明也是血泪凝成,是遍体鳞伤落下的玉碎,是坚强的证明,不是苦难本身。可给予这段沉重岁月以过度冷静的评价时,不要以绝对冷漠绝对理智的态度去“感谢苦难”,而要把温情赋予现实,把小人物的悲欢放入过往,这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的人对苦难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向往。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苦难的受害者,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会拿到一个糟糕的剧本。所以请对苦难保持敬畏,对身边的哭声永远怀有悲悯与共情,而不是站山峰去“大发慈悲”地说一声“感谢苦难”。
    2022-07-07 15:31:38 0回复
    1
  • 感谢苦难,有何不可?

    文、莲叶田田



    说起苦难,不得不提到路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这本激励了几代人的文学名著,较好地诠释了苦难之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处理与苦难的关系?

    在此书中,路遥借主人公孙少平之口,较好地诠释了他的苦难观。他说“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在如何对待苦难时,孙少平在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说:“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因为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确实,人的出身和命运千差万别,但试问谁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苦难面前,人人平等。我们知道,寒门子弟因物质条件有限,吃饱饭穿暖衣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学习、生活或工作中的处处受挫,他们是很苦的。但即便像富二代呢,他们也有他们的苦恼。也许人们一般热衷于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即含着金钥匙长大,坐享其成,可比普通人少奋斗几十年。殊不知,年轻的他们从小见证了家族企业由小而大、由弱至强的成长,体会着父辈在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与磨难,也许从读书懂事起,他们便觉察到肩上所承负的守业和传承的压力,而企业将来的创新转型,更需要他们有比第一代更高的素质,其中的酸甜苦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人生如同在茫茫的大海上,有时遭遇惊涛骇浪,有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即便在风平浪静之中,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不测。就像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而在这充满偶然和不测的人生路途中,正是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选择和作为,在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归根结底,人的不凡,在于人格的伟大。凡人皆苦,正是对待苦难的不同方式,决定了人的不同。

    苦难,可遇不可求,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这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子,以毕业论文致谢的方式,正是他们心怀感恩之心、直面苦难挑战、虽经历沧桑仍谦恭前行的表现,这是非常可贵的品格。应该说,回忆是审视生活的过滤器,真诚地回望曾经走过的人生足迹,能看到真正的自我。也只有真正理解苦难,从苦难中崛起,才能在这平凡又艰辛的世界上,饱含深情地生活。

    所以,面对这些犹如试金石、淬火溶浆的苦难,我们有何不能感谢?!
    2022-07-07 11:41:19 0回复
    0
  • 让我们对美化苦难说“不”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子的毕业论文致谢火了,感动了无数网友 。一时间“寒门出贵子”、“知识改变命运”的话题再度被重提,也出现了“感谢苦难”的声音。
    我认为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被感谢。首先,我们读这两位小伙子的毕业论文致谢,不应该像读“心灵鸡汤”一样,我们从他们论文致谢里读到的应该是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曹林老师也在一篇时评中说过,“不要诗意美化苦难,那是咬牙活着的灵魂。”我们要明白我们在感动什么,不是因为苦难的悲情,而是因为他们面对苦难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是他们面对苦难时努力活得从容体面的模样。再者,我认为在别人经历苦难成功后说“感谢苦难”是傲慢的,对比别人的经历,这句更像无病呻吟。未经他人苦,就没有资格去评论别人坎坷的人生,更别说要替别人感谢苦难,这简直就是对别人能力、人格的一种轻视,也是对别人一路上咬牙坚持的一种抹杀。为什么要感谢苦难,感谢的不该是他自己吗?在陈时鑫的毕业论文致谢中也提到“感谢我自己”。经历苦难,是因为他无法去改变现实;战胜苦难,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自己的功劳。
    我讨厌“感谢苦难”的论调,还因为这个论调其实非常的不严谨——它隐藏着一个假设:经历苦难就可以让人思考并有所收获。歌颂“苦难是财富”的人大多都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细想,有多少苦难是真正让人奋起的?大多数苦难只会让人消沉。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幸存者们吸取了苦难的教训,获得成功后转头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告诉你苦难是财富,并作为成功宝典宣扬,但不被看见的大多数人经历苦难的意义就是苦难本身。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典型的赞美苦难的例子。我们回头细想里面所说的人物,舜被任用前就是可塑之才,百里奚被相中为官前就才华横溢,苦难只会从人身上剥离天真幼稚,但不会带走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平庸。所以苦难并不能造福大多数,那我们又何必感谢它呢?
    所以,不要再感谢苦难了——苦难只是一个会带来伤痛的沉重词汇,真正给你人生带来意义的永远是你自己向上的追求,且永远和苦难无关。
    2022-07-06 12:03:20 0回复
    1
  • 感谢的不是苦难,是走出来的自己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寒门学子“逆袭”,证明了知识能改变命运。此时往往会有 “感谢苦难”的声音引发争议。笔者认为真正需要感谢的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自己。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不是每个人都有直面苦难的勇气,很多人会被压垮、被击倒,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下,而坚持下来去思考、去跨越,才赋予苦难真正的人生意义。
    苦难本身就是伤害,给人带来的很多是痛苦。生活中遇见过太多人,在磨砺苦难中被摧毁,在挫折当中沉沦堕落。有的人因疾病难愈而一蹶不振,有的人因感情受挫放弃生命。倘若苦难可以避免,没有人会选择去经历。苦难是一道触碰会流血的伤疤,即使现在无痛无痒,想起依旧会隐隐作痛。
    诚然,成就大事之前会遭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大凉山艰苦的求学经历,磨砺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锻练了不服输的精神,怀揣着走出大山的愿望,他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我们知晓苦难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如果只是选择被动的接受,被苦难所裹挟,终将只会沉湎其中,无法自拔。试想这两位学子只是自怨自艾,抱怨命运的不公,悲愤自己的出生,又怎么会上演苦尽甘来的故事?
    人们之所以常常惊叹于”寒门贵子”逆袭,其实在潜意识里为他们贴上了标签,认为他们因家境贫寒经受了更多的苦难,认为他们的成功实属偶然。但他们却没有画地为牢,将自己局限于苦难之中,去悲叹家境不好、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等等,而是跳脱出来,直面自己的人生,用踏踏实实的脚步走出大山,不断向外拓展,让人生遇见更多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在罗马,我们甚至可能出生在石缝、在没有光的黑暗中,我们虽然没有办法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过好这一生。
    在他们的致谢中,更多感谢是没有放弃的自己,是一路走来收到的帮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不应将其归于苦难造人,而应看到苦难背后追逐梦想、勇于攀登的不屈灵魂。
    2022-07-06 11:47:11 0回复
    1
  • 无需感谢苦难,只需感谢自己
    赵颖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两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小伙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寒门学子“逆袭”,证明了知识能改变命运。此时往往会有一个声音“感谢苦难”,引起不少争论。寒门学子的逆袭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成功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苦难的造就,更不需要感谢苦难,需要感谢的是自己。
    此类现象已屡见不鲜,一个历经苦难获得成功与胜利的人或群体,网友们都会刷屏“感谢苦难”,甚至是有些能产生影响力的人也会说这样的话,例如,某个记者采访王源时说到“感谢疫情”,这是不应该的,疫情中所体现的种种人情冷暖、坚强精神等,我们该感谢的是体现出这些的人,而不是感谢疫情使这些呈现出来。苦难往往是一个不可见底的深渊,它会消磨我们的意志与精神,使我们在其中挣扎却难以挣脱,所以在苦难中获得成功该感谢的不是苦难,而是努力拼搏、从不放弃的自己。
    苦难是不应该被感谢、被称赞的。这些历经苦难获得成功的人,可以被看客说一句轻飘飘的“感谢苦难”来取代所有的努力,那么尚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的人该怎么办?那些没能够挣脱苦难的人难道是活该吗?不,只要他们没有屈服,挣扎向前,即使没有获得象征性的成果,但也是一种成功,同样值得与获得成功的人一样被报导、被赞赏。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中有一句话:"苦难不具有提高人精神韧度的优点。实际上,许多人缺乏内在的精神活力,常常被苦难摧毁。"无论是获得成功的还是尚在挣扎的或是被磋磨的,苦难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需要被感谢的,苦难带给他们的往往是阻碍,使他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加多的努力。苦难使努力更显珍贵,但苦难不可以概括所有努力,更不可以被感谢。
    即使苦难是真的对当事人有正向价值,需要被感谢,“感谢苦难”这样的话也不该由旁观者说出来,而是由亲身经历者来衡量。
    2022-07-06 07:35:07 0回复
    1
  • 在追求公平的道路上,付出得到回报,付出得到应有的公平!
    2022-07-05 20:39:15 0回复
    0
  • 感谢苦难?感谢自我!
    近日,从大凉山走出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和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寒门学子的“逆袭”证明了知识能改变命运,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仰。在一众的夸赞声中“感谢苦难”这个声音显得标新立异。的确,贫穷与落后让他们坚信知识与教育的力量,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低头。然而他们获得的成就真的是苦难之功吗?笔者认为,非也。成就他们的是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拼搏,是我们看不到的努力,并非轻飘飘的一句"感谢苦难”就可以概括得了的。

    如果将他们的成才之功归于苦难,那么这种定论一定是错误的。贫瘠的大山,贫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坚定了走出大山的决心,并且锻炼了他们顽强的意志,执着的信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成功并非是苦难的产物,试想,以他们的智慧信念加之优渥的生活环境,那么他们离成功的距离只会更近。与其说感谢苦难,不如说感谢在苦难中依旧奋发向上的他们自己。

    苦难并不值得被崇拜被称赞。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或许都知道,苦难像是一个巨大的深渊,它无情地吞噬淹没了许多人。我们常看见“寒门出贵子,苦难磨练人”的新闻,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更多的普通人仍在苦难中苦苦煎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道夫.奥伊肯曾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苦难不具有提高人精神韧度的优点。实际上,许多人缺乏内在的精神活力,常常被苦难摧毁。"在苦难中泡久了,甚至会限制一个人的思维和对世界的认知。苦难往往会让人们吃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不少年华,这些经历并不崇高。

    苦难并不值得用浮夸的语言加以美化,炫耀苦难也会显得些许做作。苦难并不值得被崇拜,如果可以,那一定不选它。在苦难中历尽千辛万苦走到大众面前的人们,并不是苦难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凭借毅力征服了苦难。
    2022-07-05 18:07:07 0回复
    2
  • 6297
    积分
  • 176
    博文
  • 1204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