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吴王李恪为什么一生平庸毫无作为?只因妻管严

白玉茶 最后编辑于 2022-06-22 18:25:17
3949 2 5


说到吴王李恪,很多人会立马联想到电视剧中文韬武略的身姿,然而翻遍史书,关于李恪实打实的“政绩”唯有斑斑劣迹:

1、李恪改封吴王之前被罢官斥责——
《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贞观)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闲於丹陛;士师之请,频造於青蒲。

2、李恪改封吴王后而权万纪到任其长史之前被谴责——
《册府元龟◎宫臣部·正直》:权万纪为西韩州刺史。会吴王恪以骄纵被谴,拜万纪为长史。万纪厉其抗直,恪遂折节从之。

3、权万纪到任李恪长史之后的安州——
《唐会要》:贞观十一年。吴王恪好畋猎。损居人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弹之。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柳)范,贞观中为侍御史,时吴王恪好田猎,范弹治之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

4、权万纪到任李恪长史之后的安州——
《新唐书·李恪列传》:坐与乳媪子博簺,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这几件可都不是什么好事,不是李恪因为表现不好被唐太宗斥责,就是因为打猎踩坏了老百姓的庄稼而被朝官弹劾,并被罢免了都督的头衔,还削去食邑300户;或者是与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免都督的官职以及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

仅仅因为一点小错就导致都督的头衔多次被摘,甚至连实封也连续被削去了600户,李恪这样的遭遇在当时的诸皇子中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就连后来被赐死的李佑,好歹在贞观十七年谋反前还保住了都督的头衔。而李恪原本身为都督的时候,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但被贬为刺史后,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么一块地方了。

从贞观十二年起,李恪在安州刺史一职上一待就是十一年,即便是唐太宗去世后,李恪也只是被唐高宗任命为了梁州刺史。别的皇子都是风风光光地管理着好几州的封地,唯独李恪只能守着安州这一块封地度日如年,这样的惩罚对于李恪来说,不可谓是不重。

如此一来就很令人费解了:为什么身为大唐的一介吴王,李恪的所作所为不仅根本无法体现他的“英果”之处,反而如此的令人失望?

不要以为李恪的品行如此恶劣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与李恪同时代的汉王李元昌也是失败者,历史上项羽、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实料的史实

其实要追根究底呢,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大家了解了李恪的第一任王妃杨氏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对李恪的这些行为自然就很能理解了。

根据《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上的志文,杨妃于贞观五年嫁于李恪,其父是唐朝右卫副率慈汾二州刺史杨誉,祖父为隋朝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

这么说来这位杨妃的出身也是不错的,然而根据《贞观政要》的记载,贞观七年的时候,杨妃的父亲杨誉居然干出了“在省竞婢”——在皇宫禁地追逐婢女这等极为没品的事,被都官郎中薛仁方拘留审问后,杨誉之子竟然趁机诬陷薛仁方,一口咬定他是故意和皇亲国戚过不去。好在魏征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薛仁方这才免于了被解职的危险。

正所谓是有其父必有其女,亲父兄的品行都如此了,可想而知杨妃的品性又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李恪贞观五年便成婚了,却一直等到杨妃过世了,贞观二十年的时候才迎来了自己的头一个儿子,女儿信安县主、宣城县主也是贞观二十二年以后才出生。想来杨妃不仅自己无法生育,还不许府中的妾室生儿子。所以“英果”的吴王也只能等到杨妃过世了,续弦了萧妃,这才得以传承自己的香火。

再看李恪的继室萧妃,虽然没有史料说明这位萧氏的出身如何,但即便萧妃的家世再寻常至极,也要比杨妃强上太多了。

毕竟人家贤良淑德总是有的,萧妃进门后,李恪一举得了至少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就是最大的铁证。而且比起杨妃的父兄整天只知道打着李恪岳父的名号胡作非为,萧妃的家人至少没有因为恶劣行径而被史官记上一笔——不给李恪抹黑,就已经是最大的争光了。

由此可见娶妻当娶贤是多么的重要!不然李恪作为堂堂一介吴王,怎么整天只能干出些打猎踩庄稼、和乳母的儿子赌博这些显然有失皇子身份的事呢?所以李恪屡屡在自己的封地上犯错,也着实怨不得是他自己不争气,因为归根究底都是拜其妻杨妃及妻族的胡作非为所赐。

正所谓是妻贤夫祸少,家中缺乏贤内助帮衬的情况下,李恪就是再“英果”,也是有力无处使啊。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白玉茶
  • 程晴
  • 嫳屑男子
  • 人参果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2条评论

  • 谢谢分享
    2022-06-23 16:05:49 0回复
    1
  • PAL
    中国新闻网,在二零一零年四月十二日:毛泽东学习人生 终生与书为伴,学而不厌,悔人不倦(4)
    毛泽东提倡多思。这与孔圣人的"学而不思则罔"别无二致。
    他在青年时期就曾批评道:″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学而不思"(见《(论理学原理)批语》。
    他是以自觉的清醒的批判意识来读书,从不为书所俘虏。
    他凭借自己极其渊博的知识(尤其是史学),善于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所读之书作认真的考证,辨别史学之真伪,甚或勘正文字错误,校改和添加标点符号。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读史论史: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作为饱读史书的毛泽东主席曾评论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李世民)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职明一世,懵懂一时。"

    说白了,我是真的不太相信某些言之凿凿的所谓史料的,(很多史料多有矛盾,甚至打成一团,让后来者时觉无从甄辨选择:
    要么双手一摊,一时无着;要么人云亦云,力求自圆其说一一毕竟历史是胜利者写就的。
    难怪胡适当年在《新青年》的观点:历史是个小姑娘,任由人们打扮……
    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史观。
    我们还是好好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治史精神及其辨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吧。

    亚圣盂老夫子早有语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022-06-23 02:33:22 0回复
    0
  • 2377
    积分
  • 163
    博文
  • 712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