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郑鄤的真实故事(新编):6. 考进士的运气很重要

清凉黄昏 最后编辑于 2022-04-27 12:40:09
3696 1 7

郑鄤的真实故事(新编):6. 考进士的运气很重要

郑鄤在十九岁中举人后,直到二十九岁,经历十个年头,四次参加会试方才考中进士。虽然考进士首先得八股文章做得好,但是运气也很重要,这在郑鄤身上同样体现出来。

年方二十的郑鄤满怀着连捷的信心,第一次踏进了会试的考场。到京之后先拜访同乡前辈、礼部尚书孙慎行,孙宗伯看了郑鄤参加乡试的考卷,给他当头棒喝,说今科不会连捷。他说文章中显示的“骨气”十分灵贵,但还得花上十年功夫读书学道,自然水到渠成。郑鄤对孙慎行的话不以为然,然而考试的结果却不出孙慎行所料。

过了三年郑鄤再次北上,在考场中他对自己的答卷感到十分满意,但是却仍然没有考中。阅卷官写在他试卷上的批语是:文章缺少意味,写法上模拟先辈却显得“枯淡”。看到这个批语,郑鄤明白了自己写文章的努力方向。归途中径过山东东阿,郑鄤拜访了七十多岁的孟连洙老先生。孟先生是名臣邓以赞的同年进士,对郑鄤详细说道了邓以赞的生平事迹,又说佛藏和道藏不可不读。和孟连洙的接触,对郑鄤产生了两个影响:一是他把邓以赞看作自己的偶像,折服于他的人品和八股文章;二是从此开始了研读佛道二藏之路,对佛道的信奉贯串其一生。

郑鄤第三次进京赶考,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会试前一年的九月就提前出发,住到北京近郊善果寺,天天温习功课,写作模拟考题。每逢初一和月半进城看望他的老师林铭鼎,林老师当时任工部郎中,他看了郑鄤的作文大加赞赏。

会试的第一场考过以后,在北京做官的宜兴人陈于廷亲自去问郑鄤索要他的考卷,看过以后赞赏不已,说郑鄤可能会成为这一科的会元。陈于廷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当时担任吏部左侍郎,从他的资历看,对文章的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说,郑鄤这时的文章正在趋向成熟,然而时运未到。

这个消息在京城中迅速传播开来。还有华亭的一个伍姓举子,文章也被人传诵。等到发榜,郑鄤和他都名落孙山。我们只能说,有时候好文章会因各种原因被漏选。也可以说,这与阅卷考官对文章的喜好倾向有关。

天启二年(1622)郑鄤第四次参加会试,他的本房座师是钱龙锡。明代会试有分房阅卷的制度,两个主考官并不直接阅卷,而是由各房的同考官各自批阅本房考生的卷子,他们把优秀的考卷选出来,依照本房的名次推荐上去,然后由两位主考官来决定是否录取,最后对录取的人员排列名次。两个主考除了彼此商量外,也会听取同考官们的意见。所谓“房”,就是每个同考官一人有一个房间住宿和阅卷,阅卷期间,他不能离开考场和外面的人员接触,实际就是被封闭隔离起来。同考官多的时候达到二十人,分房的办法是按照分管“五经”中哪一经来决定。

钱龙锡本来是把郑鄤的试卷作为他这一房的“首卷”(即本房推荐的第一卷)推荐上去的,郑鄤在年谱中记录此事时写“为主者所抹”,原因可能是策论中有些文字被认为犯了忌讳,这样的话就又是落第了。幸亏对房的同考官李媿庵先生及时发现了这份被废弃的考卷,据理力争再次竭力推荐,于是被作为钱龙锡房的第四卷再送上去。最后郑鄤被定为会试的第七十名录取。参加殿试以后,名次得到提升,成为二甲第三十名进士。郑鄤感到得意的是,他的考卷成为范文被“刻程”。这说明他的制义文即八股文章的水平,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其实第四次参加会试的情况对郑鄤很为不利。天启元年(1621)十月,郑鄤就想动身去北京,这时他的女儿银槎手臂上生了毒疮,生命垂危。于是他就守在家里,直到用奇方“阳宝膏”治疗基本痊愈,他才出发,到北京时已经临近考试了。在考场内,第一场的答卷改了三次才定稿,以后的两场则是“随笔”,可见并不十分认真。

郑鄤去北京以后,有一个人骑着驴子也匆匆赶去北京。他姓郁,是郑鄤的父亲郑振先仇家的女婿。准备到北京去散发谤贴,诽谤郑鄤的家庭,阻止郑鄤入场考试。可是这个郁姓人在半途摔伤了腿,耽搁了时间,等他赶到北京,会试结束已经发榜几天了,他只能怏怏返回。否则的话,官府有可能调查郑鄤的情况,参加本次会试的机会可能受阻。再加上前面说的李媿庵竭力推荐之事,可见郑鄤这次会试遇到三个难关。也许命运之神开始青睐郑鄤,让他渡过难关如愿以偿,蟾宫折桂。

不过从客观条件来说,郑鄤在十年中积累了考场经验,苦心钻研八股文,写作技巧有很大提高,同时也增加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具备这些基本条件,为考中进士奠定了基础。正如孙慎行说的,要用十年时间来读书学道。

后来郑鄤自己也成为八股文的选家和名家,他说两宗伯(孙慎行和董其昌,他们的官职都是礼部尚书,所以郑鄤称他们“两宗伯”)判断别人八股文的写作水平和科举考试成功的快慢,百无一失。而郑鄤说他自己呢,觉得也有了六七成的把握。看来这里面存在着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对八股文有很深造诣的人,才能具有这样神奇的目力。

当然在科考中,偶然性和运气问题毫无疑问是存在的。譬如郑鄤同一科的状元文震孟,他前九次进考场都没有考取,连他的外甥姚希孟都成了进士,而他还只是一个举人。可是文震孟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踏着坚定的步伐第十次走进考场,这一次他成了举世瞩目的状元。真所谓九次皆失,然后名扬天下。

在明代,文章名气很大,参加会试却屡屡沉沙折戟的例子大有人在。例如归有光,是明代文学“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和唐荆川、王慎中合称嘉靖三大家,人称“震川先生”。他在嘉靖十九年(1540)就考中了举人,其后却八进考场八次失利,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6)才中了进士,这时他已经年近六十。和唐荆川在二十三岁就考中会元(会试第一名),形成鲜明的反差。但是他们两人都以散文家和八股文名家闻名于后世。

郑鄤在《明文稿汇选序》里对唐荆川和归有光的制义文章进行了扼要的述评。郑鄤认为唐是八股文鼻祖王鏊的“嫡子”,也就是说,他继承了王鏊八股文的神韵和写作风格。郑鄤引用王衡的话,说归有光是“旁出而迥然绝尘者”。笔者因此而联想,是不是因为唐荆川属于王鏊制义的“嫡系”,易于被考官接受,所以年纪轻轻就成了会元。而归有光因为“旁出”,不大容易为考官接受,所以迟迟不能登堂入室。当然只是猜想而已,不能否认的是:虽然科举考场上大体公平,但还是会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

从举人到进士是一个飞跃,标志着郑鄤从此进入官场。可是,郑鄤遇到的却是严峻的考验,光鲜的日子瞬间而过,一生的路上布满荆棘……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蒋锷初
  • 泉水涓涓
  • 张秋生
  • 西江月
  • 顺其自然者
  • 陆吾
  • 方块糖
发送

1条评论

  • 运气指天时地利人和。
    2022-04-27 16:14:55 0回复
    0
  • 3427
    积分
  • 1240
    博文
  • 838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