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黄葛垭”的悲哀

祝渝华 最后编辑于 2022-04-28 21:58:28
2342 2 4

“黄葛垭”的来历

重庆南山有个地方叫“黄葛垭”,其称谓来自黄葛树。 三十年代出版的巴县志(向楚主编)上,已经有了“黄葛垭”的称谓,并写明它是因黄葛树得名(《巴县志选注》第845页)。书中写到:“县多黄葛,城西江行数里,有黄葛渡;城南山行数里,有黄葛垭,皆以树得名。”向楚的巴县志,是在清朝乾隆时期王尔鉴主编的巴县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所以“黄葛垭”的称谓和文字记录,至少在清朝乾隆时就存在了。

黄葛树是《中国植物志》上的正式名称:“被子植物_木兰亚纲_蔷薇目_桑科_榕属 黄葛树”。重庆和四川的黄葛树很多,好多地方都以“黄葛”命名,比如黄葛垭、黄葛坪、黄葛等等。

据川农教授林鸿荣先生考证:“黄葛”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述,“江水迳阳关,又东右迳黄葛峡,又右迳明月峡。”,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宋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明代《蜀中名胜记》,清康熙《峨眉山志》以及清成都县志都有黄葛树的记录。

林鸿荣先生解释,黄是“老树“之意,葛在《诗经》中就存在。《诗经·周南·樛木》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南方有一种树枝弯弯的大树,是因为葛藤(藟)的攀绕而压弯的)。因此,“葛”是“老树葛藟”演化而来。

                                                         “黄桷垭”的来历     

在很近的从前,有些人把“黄葛树”写成“黄桷树”,是因为不会写“葛”字。汉字“角”是多音字,可读作“jiǎo”,可读作“jué ”。重庆本地话“角”与“葛”同音,有的人懒得查字典,以为把“角”字加个木旁还是读“角”,既能与“葛”同音,又能指明这个字的意义类别,所以就有了“黄桷树”之误写。不过,这种错误只是出现在“纸上”,那些人是把“桷”字当成“葛”字写,所以虽然有些地方写的“黄桷树”,但重庆人四川人还是称作的“黄葛树”,没有说“黄桷树”的,任何一个写“黄桷”字样的名称,人们依然是称“黄葛”。这就是为什么“黄桷”时不时在某些地方看到,在世上却从来听不到,除了以讹传讹的电视台。

由于有人把“黄葛树”错写成了“黄桷树”,所以自然就有人把“黄葛垭”写成了“黄桷垭”。把“桷”读作“葛”,是认错了字;把“葛”,写成“桷”,是写错了字。无论怎样,把“黄葛树”写成“黄桷树”都是错,与事实(大众称谓)和科学(《中国植物志》)都不相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我们的语言是“黄葛树”就应该写成“黄葛树”。“黄桷树”这个文字符号没有对应的语言,是无本之木,所以,由“黄桷树”派生出来的所有名称都是谬误。

                                               “黄葛树”已经端本正源,“黄葛垭”却还未正名

 如今“黄葛树”已经端本正源,回归它的正确名称,大街上黄葛树上挂的牌子,上面都是写的“黄葛树”。就连以前时不时称它“黄桷树”的电视台,现在都一律称它“黄葛树”了。“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那些来源于“黄桷树”的名字,本应该顺理成章地改成“黄葛”,可这些无皮之毛还顽固地继续存在,如“黄桷垭”。更荒唐的是,错别字地名还跟正确地名一起使用,如“黄桷垭”和“黄葛古道”,两个名字刻写在同一块石碑上向游人展示。一地多名,给人们造成混乱,特别是对外地人:那个“黄”字后面的字到底该怎么写?

                                                                 管理方的理由

经向管理方询问,原来他们是根据《重庆简史和沿革》《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区地名录》(1982年编印)记载,命名的“黄桷垭”。后来又说是1941年当地建镇的时候,也是取名“黄桷垭”,这大概就是最早出现的“黄桷垭”。

 新中国建国前,百分之九十多的老百姓都不识字,“黄葛垭”这个地名主要是人们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是一种文化景观,是区域历史文化在地表的凝结和保留,承载了厚重的人文历史和老百姓的情感乡愁。不管你资料文献里怎么写,写黄葛垭也好,写黄桷垭也好,写黄角垭也好,甚至写成绿桷垭也好,都跟老百姓无关,反正那时的百姓不认识字,不会照着字去读。即使现在,虽然官方有足够的威信和影响力,但是老百姓也没有跟着称“黄桷垭”,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叫那地方“黄葛垭”。资料文献的地名与当地群众的称谓不一致,难道是老百姓叫错了? 把这个三千多万重庆老百姓传承了上千年的“黄葛垭”地名篡改成“黄桷垭”,是割断历史,不尊重当地历史和文化特征。新的《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应当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黄桷垭”既无历史渊源,当地群众也没有愿意称呼“黄桷垭”的。

错的文字不管什么时候出来的都是错的,并不是出来得早就是正确的。何况根据史料记载,“黄葛垭”出来得更早。并且,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然后才产生书面文字,所以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从属语言,应该是语言的真实反映。我们的语言是“黄葛垭”,文字就应该写成“黄葛垭”。如果写成“黄桷垭”,文字记录与语言不一致,那这个文字就是错别字。文字不能脱离语言独立存在,“黄桷垭”这个文字符号没有对应的语言,是无本之木,它不管是什么时候出来的,都是错的。

人们一般都以事实为标准来检验书本的正确性,而管理方却相反,以书本为根据来反对事实。

虽然老百姓口口相传地叫了上千年“黄葛垭”,但管理方罔顾耳满鼻满的事实,仅以脱离实际的文献资料为依据,拒绝承认这个地名,只认可莫名其妙的“黄桷垭”。“黄葛垭”这个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地表的凝结和保留,”就这样被从正式名称上抹掉了!确实有点可悲!在《百度地图》和《百度百科》里,找不到“黄葛垭”,只能找到“黄桷垭”。即使百分之百的人都称呼黄葛垭,对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也无可奈何!地名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地区的延续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地名也蕴藏着人们难忘的回忆和乡愁,改一次地名就是消除一次记忆。因此,地名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个代号,更是一群人的集体记忆。忘记地名,就是忘记过去;改变姓名,就是改变自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啊!

传承历史应该传承历史的精华,不能沿袭历史的糟粕。管理方把“黄桷(go)垭”这个在1941年、中国历史上文化最落后的时期产生的错误,当作历史文化特征,还自以为是,拒谏饰非!

                                                              “黄桷”一说莫名其妙

“黄桷”一说,既不是来自权威,也不是来自广大公众,只是一些认错了字的人自作聪明写出来的。明明有现成的、为人们所习用且词义显豁、理据充分、来源清楚的“黄葛垭”,官方却弃之不用,偏要生拉活扯地去造一个于理不通、从未有人叫过的莫名其妙的“黄桷垭”!就像一出弄巧成拙的滑稽戏。一般人写了错别字都会懊悔,歉然,尴尬,官方却好像没有这些感受,反而还洋洋得意,所以重庆到处都有黄葛树,到处都有错别字“黄桷”。官方把错误文字当作重庆的文化特征,以错为荣,似乎还要发扬光大?是非混淆,荣辱颠倒,颇像《皇帝的新衣》。不同的是,皇帝是无知,官方是无羞。

在地图上堂而皇之地标出源自错别字的“黄桷垭”,虽然只是一个错别字,但如此低级的错误,足以使重庆在全世界出乖露丑。那些地方官,连自己治下的地方究竟叫什么名字都搞不清楚,这样糊里糊涂的,怎么励精图治?一个错别字都识别不了,现在明知错了又懒得改正,这种轻率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与其一贯倡导的作风大相径庭,还凸显出官方的文化素质和责任心低下的一面,并严重损害重庆的文化形象。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张秋生
  • 泉水涓涓
  • 人参果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2条评论

  • 谢谢分享!
    2022-04-19 19:41:32 0回复
    0
  •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2022-04-19 17:07:00 0回复
    0
  • 3173
    积分
  • 31
    博文
  • 166
    被赞

个人介绍

遮面如同遮天!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直行而取礼。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