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言归正传【6】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2-01-21 23:10:15
4824 2 2

微信图片_20220121211514.jpg微信图片_20220121211428.jpg

 言归正传【6】

不教一日闲过

陈平

近日闻之,年逾八旬的本市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篆刻大师王日曦先生,被刚成立的常州经开区文联聘为名誉主席,我感到真乃名望听归,名副其实也。

因为受私塾先生并喜爱书画父亲的影响,从此酷爱书画艺术的王日曦先生,一直自认学艺很晚,故尔求教心切,当年在亲睹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用笔用墨后,他用笔在搪瓷板上写下“我36岁了,还能学得好吗“请问林先生。没想到已八十高龄的林老,当场挥毫为他书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鼓励王日曦。

“我言秋日胜春光”寓意乃自古以来,每逢秋天有人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因为人到中年,恰似万里晴空有一只鹤凌云飞起,从此自由翱翔于蓝天,正是有作为者的盛兴之际,此举令王日曦先生感悟至今。

在49岁那年秋,他去宁觐见恩师陈大羽教授,见他没带作业恩师心中不快,但得知他母亲沉疴在床,自己只能常州、无锡两头来回照顾后,恩师同情地说,尽孝是应该的,并提笔写下东汉大书家崔瑗的座右铭“久久自芬芳”五个字赠与王日曦,让他感动得顿时说不出话,他知道,恩师题此不仅是鼓励自己,更明白这也是作为齐白石先生的门生,当代书画篆刻大家陈大羽的自我写照直到生命最后。从此,这五个字成为王日曦刻苦钻研书画篆刻艺术,激励自己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支柱。

王日曦先生,1941年生,江苏无锡人,祖籍江苏仪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州印社副社长,常州书画院画师。早年受教于陈大羽教授,坚持研修书画、篆刻三十余年,治印单刀直入,隽刻奔放挺劲,蕴涵秦汉韵味,书法以篆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奖,先后两次在台湾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

说起与恩师陈大羽先生的缘渊,可谓追求心相通,机缘不可违,境界神灵引,酬勤高人点。

1972年,当代著名漫画家叶浅予的儿子,南艺教授叶善录先生等带学生来戚机厂体验生活,在食堂见到该厂扩建办建筑工程师王日曦抄写的毛主席诗词与语录,大为赞叹。

好学的王日曦立刻主动诚恳请教他,叶教授说,写的可以,其实此时的王日曦,已是本厂小有名气的美术人才。不过叶教授接着谦逊地说,自己搞水彩画,对书法,国画不甚了解,可把你介绍给本院国画系的书法老师丁吉甫和陈大羽老师。王日曦一听喜出望外,立刻将作品请他带给老师们指点,从而彼此有了信札来往。

1975年,陈大羽老师也带学生来厂体验生活,当时的王日曦已在车间当钳工,初次见面的陈老师首先表扬说,你们工人阶级字写的好,很不容易。因他的画正受四人帮的批判,所以各方面受到冷遇。而王日曦却主动照顾他,时间一长,彼此了解熟悉。

陈老师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学习篆刻、书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把它作为终身的事业。王日曦问他自己已过而立之年,能学得好吗?陈老师立刻对他说,齐白石先生也是在三十岁以后才学艺的,以前他当雕花木匠。就是这话鼓励了王日曦一辈子。

按恩师的指点,王日曦主动改变自己传统习惯,放弃学画初念,每天开始认真临摹碑帖,陈老师对他特别强调,因为有了书法线条概念,才产生国画用笔理念,书乃心画,言乃心志。书法从何学起?王日曦问大师。陈大羽毫不犹豫地对他说,先临摹《张迁碑》,然后用你当钳工的技法,认真探索篆刻技术。史上凡有作为书家,谁不是集书画篆刻诗词于一身?让王日曦听了如梦初醒。

通过学习终于明白陈老师的良苦用心。弄清汉朝书法起初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

草书(章草)在汉代得到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两汉以来,社会对于书法的重视又超过了秦代,特别是汉末以后。《后汉书•宗室传》记载:“(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寝病,明帝使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卫恒的《四体书势》记载:

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自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又记曹操喜爱梁鹄书法,“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这些情况,表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于审美价值,表明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欣赏、追求和研究书法的美,预示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尤其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由于东汉实行厚葬,为歌功颂德而大兴碑刻,成为官方正体的隶书,在石刻中充分展示了艺术的光彩。故近人陈彬龢说秦以来隶书,多用方笔,至前汉末,稍成斜方至后汉更甚,同时用笔,点划亦趋巧妙。盖前汉隶书之点划,有如儿童之用笔,其后渐次进步,执笔正直,起笔、止笔、波磔,亦能逆笔突起,或捩、或押、或浮,种种巧技,故用笔之变化,至后汉进步达到极顶。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碑文,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人为表扬他刻立,《张迁碑》书法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明代的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说明两汉书法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受到陈大羽教授的赞赏,而立之年的王日曦成了他的入室弟子。教授题赠的"久久自芬芳",成为激励他不断追求艺术、探索艺术的不竭动力。从此将书法应呈“美,力,气,理“,即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应将有美感、有力量,有气场、有理节这四大特点作为艺术造诣真谛来追求;从此几十年来他甘于寂寞、不懈追求,自刻的三方印章"惜时"、"时不再来"、"不教一日闲过",既是座右铭,也是他追求艺术、好学进取的生动写照。

从每天花2小时,到将全部业余时间花在写字冶印上,他物我两忘,倾以全力。从1972年至今,仅印章就刻了数以千计。但他从不张扬,依然兢兢业业,深谙功夫在‘字’外的道理,几十年他反复研临汉代的《三公山碑》《好大王碑》《张迁碑》,在彻底理解中国文字寓意基础上,总是力求有所创新。

对线条的敏锐洞察力,使他独创了篆隶这种表现形式的字体,即将篆书和隶书糅融在一起,使之既有篆书的笔意,又有隶书的写法;既有古朴宽博的韵味和线条美,又有隶书的庄重和深厚,克服了篆刻的晦涩难懂,又充分体现了隶书的内涵丰富,形态耐看、富有古意的特点,走出了一条雅俗共赏的道路。所以王日曦先生的篆刻线条流畅、变化万千,他将书法与篆刻融为一体,有金石气质,刻印有落笔痕迹。

他把行、草、楷、隶、篆、魏碑等书体的气息,融化在他自成一体的书体中,气势磅礴,气韵生动,为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他主动求教本邑名人钱小山先生,逐步将诗词融合于书法意境,他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手中的刀笔墨才能真正姓中,传统的篆刻书画艺术才能成为咱中华民族永不凋零的瑰宝,他自创诗歌百多首,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的画得力于书法和篆刻的深厚功底,融篆印一体。他又将画的意境和法度,渗透于书法和印章的创作构图之中。在诗歌创作上他也有建树。著名书法家钱小山之子、原常州教育学院副院长钱璱之评价他的作品:古朴而不陈旧,拙直而不板滞,刚健而不粗鲁,雄强而不横蛮,奇崛而不险怪……既有金石气、书卷气,但又不乏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王日曦先生数十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1982年,他的书法作品获铁道部书法大奖赛一等奖;1986年,获江苏省篆刻大奖赛银奖;同年,篆刻作品"和平、幸福、繁荣、昌盛"入选联合国举办的"世界和平年书画展",并被选送出国巡展;他的500余件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华侨日报》等海内外报刊发表。他的作品被收录于《中国书法年鉴》、《中国印学年鉴》、《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篆刻大辞典》以及文化部主编的《中国20世纪刻字大观》等,多幅精品被天津周恩来纪念馆、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安徽吴敬梓纪念馆、银川美术馆、段玉裁纪念馆、柳亚子纪念馆等收藏。他用篆刻的艺术手法,创作的65位古代科学家的画像和汉隶传略,2001年全部镌刻于苏州静思园石碑长廊。出版有《王日曦书画篆刻》、《中国古代科学家篆刻造像》等。

       凡大师者,均为好学可敬之楷模,譬如这位几十年如一曰刻苦工作,被钱璱之先生书谓“金石刻画君能为“的王日曦先生,自诩是一棵”隙间草“,即夹缝中不屈不挠,沐浴雨露迎接朝阳的一棵小草,以此来激励自己甘于寂寞,不懈追求,虽然与他夫人生乳腺癌二十多年全靠自己服侍,但还是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学习诗书画印,故号为“隙草庐”有直接关系,其次认为顶多是一棵瘦松而已。

瘦松挺矗在苍穹,落日荒亭映艳红,不去召光扬老脸,宁依树脚思初衷,这是王日曦先生在自画《瘦松图》上的题跋,其谦谦君子之风可见一斑。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陈平
发送

2条评论

  • 19905
    积分
  • 3525
    博文
  • 5319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