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言归正传【五】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2-01-11 15:40:41
3554 7 6

言归正传【五】

从《 节曰的四重味道》谈起

陈平

常言道,腊八一过,这过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虽然中国人对过年的氛围已没过去那么强烈,但是小孩子盼过年的传统习俗依然存在,这不,学校就要放寒假了,过春节也就成了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记得李松教授在几年前的《光明日报》“光明讲坛”版面上,发表了一篇《节曰的四重味道》的文章,他从时间角度审视节日传统;节日与假日的区别来审视节日记忆;用现代化变迁角度审视节俗文化自觉,还有文化自信等四方面的阐述,让我阅后感触极深,回味无穷。

是的,中国的节日传统,作为一种时间制度,对时空关系一致性的强调,既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载体,又是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李教授将节日概括地理解为在固定的时空,由固定的人群所做的固定的事,时间就自然成为理解节日文化的首个要素,并在时间的规定性上,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定论,我认为很有说服力。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历法上多有创造,像夏历、殷历、周历和众多少数民族历法等,都在努力遵循尊重自然规律、服务生产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农历”作为主要的节日时间依据,其对物候等自然规律的准确性掌握,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观,在各地区、各民族的节日文化实践中得以落实。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将处理好天人关系作为节日的首要文化功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长存敬畏、感恩之心,养育了努力认知自然天象、但求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

可以说,节日文化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的一种保存,我认为这观点也非常正确,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性文化追求,无疑与中华文明在时间与空间、自然与人文等相互关系上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正所谓“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这种时空观与阴阳哲学观念,为一个文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继而通过一以贯之的社会实践,为我们保留了和而不同的节日文化创造……

李教授的这个定论很有现实意义,因为认知时空是人类文化的起点,那么从传统节日的时空观念中认知传统文化,则为我们从文明的源头上了解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确立,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虽然在我国现存的传统节日中,还有一些与宗教相关及纪念日规定的节日时间(即便是此类节日时间传统,其中也部分含有与自然时间节律相关的文化元素),不过总体来看,中华文明体系的节日时间制度,是一种遵循自然时间、符合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传统文化体系。

从节日与假日的区别来审视节日记忆;节日作为一种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实践,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节日的参与者,都会保留对节日的记忆。这种文化记忆首先是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特质的记忆,从个人体验开始的节日记忆,必然在“我们那时候的节日”“我们家乡的节日”“我们那个地方的节日”等社会语境中展开。因此,每个中国人都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化情结,其本质是一种在群体语境中实现自我身份标识的过程,也是一种从个人到家、国、天下的文化体验过程,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相一致,通过周而复始的节日文化熏陶,实现从文化认同到天下大同的理想。

虽然中国节日在外在样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秉承公共性文化原则的节日文化,无疑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传统节日所共有的文化共性,这是节日时间有别于现代假日时间(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剩余劳动时间)的主要区别。从现代化变迁角度审视节俗;节日文化是各地区、各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财富。

李教授从宏观层面,仔细回顾几十年来的国家节日文化社会建设;从节日期间的访贫问苦、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到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行政介入;从拥军爱民、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到对为节日提供必要社会保障的相关行业和工作人员的专门关照(包括节日工作报酬的政策落实);从社会上对节日放假时间的弹性调试,到对保障节日交通所做的全社会动员;从不断加强的节日公共文化服务和国家媒体对节日文化的宣传报道,到乡村、社区、城市各个层面自发组织的节日活动日益丰富,譬如我就经常参与“八一“建军节来临前的拥军爱民、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春节、元旦来临前写福联,对联,赠送书法作品给社区居民,驻军部队官兵们的公益活动,目前积极筹备今年正月十五在中国夏溪衣木市场迎宾路1号举办的,前所未有的”青雲书画百猪闹春”大型公益活动等等。

从这些活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社会为维护节日社会文化祥和喜庆的传统文化生态所付出的不断努力和尝试,这种公共性的努力,从以一般物质生活保障为重心,逐步向以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重心转移,表现出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历史文化变迁特征。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个人、家庭、家族到社区、民族、国家,节日在大众生活实践中不断传递和延续着文化血脉。与“乡愁”一样,“节日的味道”是一种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民胞物与、家国天下的文化体验。因此,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必然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和谐传统与变迁关系认知的基本起点。

通过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节日,如何了解节日中的文化要素,进而使人们更加清晰理性地看待我们所面临的节日文化变迁,使节日这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切实承担起提升社会包容和集体动员能力的社会功能,也使人们能够在节日的味道中,延续文化的认同和温馨的生命体验。我认为,他的观点不仅新颖且大有指导性外,还应该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宏观的审视我国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因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节日风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有所更新。例如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仅在春节前书写的 “福联”就是一种延续文化的认同和温馨的生命体验的体现,全社会应大力推广,事实上全社会已经基本认同,只要有喜庆祝福和谐之意,也就毋须拘泥某些形式条框,当然前题还应文理清晰,百姓喜闻乐见才是。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双桂女
  • 张秋生
  • 陈平
  • 陆吾
  • 丽影
发送

7条评论

  • 月满西楼
    2022-01-12 08:48:18 0回复
    0
  • 陆吾
    2022-01-12 08:47:43 0回复
    0
  • 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下来~
    2022-01-12 08:38:50 0回复
    0
  • 张秋生
    2022-01-11 18:01:48 0回复
    0
  • 双桂女
    2022-01-11 18:01:35 0回复
    0
  • 泉水涓涓
    2022-01-11 18:01:21 0回复
    0
  • 懂得了节日的真正味道。
    2022-01-11 16:10:47 0回复
    0
  • 19852
    积分
  • 3516
    博文
  • 5303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