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常言道 2021年9月14日-2021年9月25日新话题(中秋节观点版停刊)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1-09-18 11:15:32
2939 11 4

最近,临期食品“火”了起来。临期食品就是即将到保质期但还未到保质期的食品。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市场规模也达300亿元。过去曾经是“甩货”,如今成了一门火热的新生意。有报道说临期食品的安全是没有问题的。你会购买临期食品吗?请注意,每周六晚截稿) 

 

2021年,《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二出版

 

9月14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缺觉的艺术家、素沁兰、天地悠悠


A0520210914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人参果
  • 无所求
  • 张秋生
发送

11条评论

  • 763
    选择临期食品,也是精打细算的当家之道
    作为工薪阶层,食品支出是家庭开支中重要的一项。正是因为必要的天天支出,才更需要精打细算,因此,选择临期食品,可以减少一定的开支,毕竟是积少成多,省下的钱也是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虽然临期食品安全期限短,但不是“问题食品”,更何况价格打折不少,性价比高,只要没有变质影响健康,对于居家过生活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实惠的选择。
    临期食品受到不少人的青睐,不仅是善于当家省钱的主妇,也有时下出手大方的年轻人,由此可见,喜欢选择临期食品,不仅仅是省钱的问题,而是一种节约节俭理念的普及,尤其是避免食品的浪费问题,更是值得倡导。从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方面,人们已经对避免粮食浪费形成了共识,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共鸣,这是一种文明,也是社会的要求,更是爱惜资源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然,临期食品的产生和成为一门火热的新生意,对消费者和食品经营与生产企业来说,尽管是一种双赢,前者减少了购物开支,后者也减少了浪费和损失。但毕竟是事后的无奈之举。一方面购买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消费情况,量力购买,确保在食品保质期前食用,以确保安全。一方面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也需要加大食品生产和采购的考察分析,使产能尽可能与市场需求吻合,尽可能的减少临期食品的数量,避免产生新的烦恼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021-09-25 16:19:41 0回复
    0
  • 监管不打折临期食品才能“出圈”
    雨蒙
    最近,临期食品“火”了起来。何谓临期食品呢?其实就是即将到保质期但还未到保质期的食品。笔者在逛大型超市的时候,发现很多都有临期食品专柜,尤其是一些糕点类的食品,这些食品尚在保质期内,但价格相对便宜很多,购买的人还是比较多。从过去的“甩货”到如今的“热门生意”,临期食品“出圈”,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
    临期食品的“出圈”,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首先说明抵制舌尖上的浪费渐成全民共识,得到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认同和参与。而对临期食品的有效利用,不仅是节约粮食的具体表现,而且还解决了商家的难题,减少了企业的损失。
    当然,临期食品的“出圈”,还是得益于监管不打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为临期食品的安全期限短,要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监管必须跟上。消费者买的放心、吃得安心,临期食品才有“出圈”的前提。以笔者的体验来看,购买的临期食品都是在严格的监管之下,商家也清楚售卖的保质期以及存储、食用的要求,整个过程都公开透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笔者这样的消费者觉得,降价不是因为是“问题食品”,只是因为保质期限,打折也能购买到美味的食品。也只有这样,商家和厂家也才能真正的收获新的消费群体,减少沉淀浪费。这对于售买双方的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作为临期食品,价格打折、监管不打折都是必然的选择。要通过监管不打折来让临期食品“出圈”,首先必须规范临期食品的安全销售程序,让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必须在严格管控之中。同时还要注意做好溯源工作,让商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相关监管可以及时准确的溯源,以此来保证临期食品的安全性。另外,对于一些假借临期食品销售过期食品的行为,必须予以重拳打击,以保证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信心。
    2021-09-25 08:58:17 0回复
    0
  • 诚信监管,让美味不打折
                                     
    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而是保质期限临近,商家为了避免食品过期,通过低价促销的商品,它属于安全食品范畴,可以正常食用。
    临期食品的吸引力在于亲民的价格,比如用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能尝一尝平时觉得有点奢侈的高价零食,还能减少食物浪费。如果买了就马上吃,确实是个非常划算的消费选择。本人也曾在超市购买过临期食品,比如距离保质期还有几天的牛奶和酸奶,当然,为了保证安全和口感,一定会在购买后及时吃完。
    虽说临期食品的性价比不错,但毕竟接近保质期,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有位在英国定居的朋友告诉我,每晚赶在超市下班前,购买既便宜又绝对安全的临期食品,是许多英国人的做法。人们的信赖主要源于英国在食品安全上的严格规定和监管,若商家不遵守法规,一旦查出将会面临被民众起诉和巨额罚款的风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国内这个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市场,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强化对临期食品的控管力度,架构起长效保驾护航的制度机制,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才能让公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首先,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就是说,商家销售临期食品,必须在醒目位置标识“临期食品销售专区”,让消费者在保障知情权的前提下,明明白白地购买。
    其次,要规范临期食品流通环节,严格进货渠道,对不法商家隐瞒临期食品信息,恣意翻新销售过期食品等不法行为,要重拳出击,绝不手软,为临期食品打牢制度根基,从而有效保障消费者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对咱们消费者而言,也要理性消费,不能为了便宜而超量购买临期食品。购买临期食品时,要留心食品的保存条件是否和标签上描述的一致,同时还应注意留存消费凭据,以便于事后维权。
    2021-09-24 15:10:43 0回复
    0
  • 临期食品理性购买为好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保质期,但还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曾几何时,购买临期食品是老年人的习惯行为,如今年轻人却成了消费主力。

    走进超市,常常看到xx折、“买一送一”及临期食品专柜的临期食品。由于折扣幅度大,又是自己本来想要买的食品, 难免不令人心动。花较少的钱可以买到心仪食品何乐而不为呢!我作为平民百姓收入有限,面对高房价、高物价,每月不菲的开支,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花较少的钱可买到性价比高的食品自然很开心。因而每次进超市,总是不由自主地光顾一下临期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因而从本人切身体会来讲,购买临期食品,不能仅看其价格,更要关注其安全性,不要盲目购买。其一、要理性消费,不要因性价比高而冲动消费,一下买了一大堆,食品保质期到了还未吃完,因不放心食用,只好丢弃,结果廉价食品成了高价食品;其二、对食品质量要认真甄别。在目前临期食品销售风起云涌的情况下,慎防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对库存多年的过期食品,采取修改生产日期、更换包装,改头换面作临期食品低价抛售,以欺骗消费者;其三、尽量少买生鲜类食品及冷冻类食品。生鲜类食品保质期短,质量难以保证;冷冻类食品,如果在储运过程中其温度达不到应有温度,食品容易变质。这些食品虽有较大降价幅度,但要小心购买,以防食后对健康不利。

    食品安全无小事,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不要因临期食品“物美价廉”而冲动购买。作为消费者应保持一颗平常心,理性消费,在确保食品质量情况下,按需购买,使自己买得高兴,吃得放心。
    l
    2021-09-18 18:54:00 0回复
    0
  • 浅议越来越香的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早在各种超市出现的时候就诞生并逐渐成熟。从开始的不为消费者接受到优惠让利面前消费者犹犹豫豫地取舍中慢慢成为新宠,以致到现在上升到各种网络促销供不应求,推动其良性循环的原因,是价格实惠和质量保证。尤其从2020年疫情爆发后,人们对于食品的储存更是表现出一种新的认知:有了冰箱的加持,发现促销的临期食品和正常食品并无二致,于是在超市里经常会在进口食品处淘优质临期食品,在众人心目中,每日的生活消费的性价比高了以后,生活质量似乎也相应高了,因此多数消费者觉得很有成就感,生活处处有惊喜的感觉是真好。
    有了大众对临期食品的普遍认同,本着给消费者优惠让利和销售掉大量库存,商家们看到的是更大商机,于是诸如“淘宝”“抖音”等各种线上线下平台,都把大量实体零售门店的大量积压食品进行直销或推荐,于是乎,商家生意兴隆,消费者满载而归,你情我愿的买卖,皆大欢喜。
    在欧美国家,临期食品行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我国的临期食品行业,风头才刚刚兴起,并有十几亿人口巨大消费群体可以预见,临期食品的“百亿市场”,或许指日可待。
    作为一个经常光顾7日保质期鲜牛奶(第四天就开始打折)的常客,我对临期食品的看法不光是和众人一样只关心它的质量是否保证或实惠多少与否。而是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我觉得它还可以背负一些更加深远的社会责任——是否可以用临期食品做点公益,由超市或供货商牵头,专门成立一种定期把临期食品分发给贫困家庭或低社保群体的组织,也好体现一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国家不是在提倡“共同富裕”吗?商家在赚钱的同时也可以用临期食品彰显爱心,让真正有困难的人分享一点福利。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而已,相信已经有些商家也在做这件事了。毕竟,越来越香的临期食品最终要体现一种社会意义,做到不浪费,物尽其用,但要食之安全。别看简单,也要走很长的路。
    2021-09-18 12:33:13 0回复
    0
  • 坚持安全第一何乐不为呢!

    最近,临期食品“火”了起来。有数据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平台挑选临期食品。
    说来也巧,那天上午笔者正在大润发超市买菜时,听到手机一响,原来是时评群里来了“话题”,下周议论的是“临期食品”。而此时本人快走到收银口准备排队结帐时,看到旁边有一个“日期临近商品专柜”,牌子上面就有相关临期食品的说明,写的清清楚楚。
    说实在话,本人退休后也是经常光顾“打折食品”,这些即将到保质期但还未到保质期的食品,不就是临期食品吗!比如每天都食用的牛奶,一周吃一箱,线上线下看看临期还有几天,便宜、实惠何乐不为呢?有数据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平台挑选临期食品。其中,保质期剩余20%-50%的临期食品,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会迎来一轮销售高峰。过去,临近过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会被降价促销,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开始追求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购买临期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就表明,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47.8%。哈哈!临期食品居然成了年轻人新宠,这就说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得到更新和升级,是值得肯定的好现象啊。
    当然,目前临期食品行业准入机制仍有待完善,要确保“临期食品”是“安全食品”,而非“问题食品”。首先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检查,要对“临期食品”有针对性地监管,从而让“临期食品”得到最合理化的“处理”。其次,消费者也要有自我甄别能力,要尽量购买正规渠道售卖的产品,并且要量需而购,从而避免浪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愿让诚信和监管作保障,使“临期食品”成为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另一个“光盘行动”,更值得期待。
    2021-09-17 08:07:10 0回复
    0
  • 临期食品不靠谱 身体健康更重要

    最近,临期食品“火”了起来。临期食品过去曾经是“甩货”,如今成了一门火热的新生意。你会购买临期食品吗?

    不会。原因有三:

    保质期不一定保质。根据官方要求,食品的保质期是由《药典》的规定和实验室数据双重确定的。我认为,虽然微生物试验和理化试验可以由仪器测定,但是感官检查是专业检查人员通过品尝、嗅闻、观察等方法来判断食品是否变质。一般情况下,厂家根据食品开始变得不好吃的天数,乘上0.7-0.8的系数,就是该食品的保质期。既然感官检查非常重要,为何光凭生产企业一张嘴(并非第三方机构的嘴作出官方认证),就能确定保质期,我对这种保质期的测定持怀疑态度。

    身体健康更为重要。食品保质期应是科学制定的,但除了酒类、饮料类、罐头类和糖类等几大类食品保质期由国家硬性规定外,其他食品的保质期都由生产企业自己决定,所以有些厂商是随意的,或毛估估。保质期是一个人为的日期,细菌等有害物不会看着保质期生长繁殖。一般说来,食品存放越长,变质的可能性越大。 购买食品,人们最在乎包装袋上的保质期。但鲜为人知的是,包括许多名牌食品在内,保质期等信息都能用简单手段涂改。国家关于食品标签的标准,规定保质期为最佳食用期,保存期为推荐的最终食用期。众多历史原因造成了目前食品生产企业有的采用保质期,有的采用保存期的状况。食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便宜物品没有好货。价廉物美大多是自我安慰,相当一部分商品是因质量问题而降价的。就拿临期食品为例,降价的原因就是临近保质期,如不及时卖掉就将报废。因为,一是在正常情况下,食品存放时间越长,营养也随之下降,对人的危害性也随之增大;二是生产企业规定保质期内保管食品是有一定条件的,如商家保管不符合条件,很有可能食品已经提前过期,临期食品成了过期食品,消费者无法辨别;三是以低价买到临期食品,看上去是省了钱,万一发生意外,将得不偿失,后悔莫及,贪小便宜吃大亏。
    2021-09-16 15:18:54 0回复
    0
  • 临期食品,让味蕾盛开心花怒放

    听一主持人在电台讲述“薅羊毛”的经验:“你买临期食品吗?价廉物又美......”她的语气透着欣欣然的愉悦,仿佛能看到她嘴角上扬的喜形于色。后来,她提到了“情绪价值”一词,所谓“情绪价值”,是指给他人带来一切美好感受的能力,能引起正面情绪的能力。一个人、一物品越能给他人带来舒服和谐、愉快美好的情绪,其“情绪价值”就高;反之,若总让人产生别扭难堪、生气厌恶的情绪,其“情绪价值”就低。是啊,临期非过期,用“情绪价值”很高来形容临期食品的爆款之美刚刚好。
    曾几何时,我们在双11买买买做“剁手党”的时候,困在了“满多少减多少”无尽计算的这个谜局里,买的哪有卖的精,可惜我不是数学大神、也做不了精算师;而临期食品的标价明明白白我的心,它就那么简单直接、吸引诱惑着你,犹胜双11狂欢的烧脑伤神,优惠打折、半价矣或甩卖,不买白不买,美味依旧啊。
    曾几何时,我们呼唤着“粮”以修身,俭以养德;米粒虽小,犹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某校长当堂吃下学校同学的剩餐剩饭虽值得商榷,却更是用心良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啊!临期食品,买了更值得,这实在是减少粮食浪费、节省社会资源一举多得的明智之举。
    曾几何时,我们个性张扬追求独立鼓吹着财务自由,却会对高贵甚至金贵到以“两”为计量单位的东西买卖踯躅不前、望而却步却心有不甘,“车厘子自由”……进口食品自由是我们的代言心声;而今,临期食品带来的惊喜满足分明贴上了“小轻奢”的虚荣标签,让人脸上有光,倍觉那个爽,买它买它就买它。当然了,这也是观念更新、多维消费的一种需求主张。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买了临期食品,我要让它最多三天消失在我面前,速战速决是一种没得商量的原则,剩下的就是由“情绪价值”提升的美好味蕾盛开的心花怒放了。
    2021-09-16 11:40:57 0回复
    0
  • 市场供求关系,营销成效,生产的品质、数量是不是要调整,更趋竞争下的合理。当然,通过降价,消费者的认识作用促进更加健康发展。我喜欢新鲜的,宁可减少消费。发福利、捐赠,这种处理方式起到的是怎样的作用。
    2021-09-15 22:02:43 0回复
    0
  • 平常心 同理心 敬畏心

    无所求

      消费者不妨平常心。临期食品“掉价”,购买临期食品丝毫“不掉价”。别人笑我穷酸相,我则笑他不知“趣”。我就对便宜货感兴趣,虽然也知道便宜没好货,但昂贵也未必是好货;虽然吃过不少“闷苦”,但也有过不少乐趣。当买到同样品牌商品(食品)却便宜了百分之几十时,那成就感不言而喻。求学时或刚工作,没有积蓄,恨不能一个子儿掰开两半用。淘到临期食品,恰是这个“笑”果。用较少的钱,享受较多美味,何乐不为。在吃得下、穿得上、玩得动的年轻时代,让有限的钱玩出更多花样,简直是双倍快乐。

      旁观者应持同理心。曾几何时,“理解万岁”神州大流行。既然我们期望别人理解,那么自己先要努力理解别人。有人喜爱淘购临期食品,自然有其道理与逻辑,有什么不妥呢?临期食品,并没有超过保质期。商家降价销售临期食品,只是担心到了保质期卖不成造成更大损失。临期食品的营养价值确实不如新出食品,那么商家降价也已使之名实相符。其实营养损失是分分秒秒的寻常事,自家炒的菜肴凉了一时半刻,或在热锅里多呆了一会,绿色也会变深或变黄。如若临期食品丢弃不用,资源浪费就更可怕了。何况2020年,全球仍有8亿人遭受饥饿威胁。

      经营者须有敬畏心。敬畏诚信,临期食品应价如其分,不能虚价欺骗消费者。敬畏规范,国家工商总局规定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但何谓“即将过期”?应当量化。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6级量化标准:保质期1年以上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保质期6个月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这个量化标准不妨推广到全国,或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制定本地标准,便于经营者遵照执行,也使严格监管有据可循。
    2021-09-15 07:26:38 0回复
    0
  • 安全第一何乐不为呢!
    最近,临期食品“火”了起来。有数据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平台挑选临期食品。
    说来也巧,今天上午笔者正在大润发超市买菜时,听到手机一响,原来是时评群里来了“话题”,下周议论的是“临期食品”。而此时本人快走到收银口准备排队结帐时,看到旁边有一个“日期临近商品专柜”,牌子上面就有相关临期食品的说明,写的清清楚楚。
    说实在话,本人退休后也是经常光顾“打折食品”,这些即将到保质期但还未到保质期的食品,不就是临期食品吗!比如每天都食用的牛奶,一周吃一箱,线上线下看看临期还有几天,便宜、实惠何乐不为呢?有数据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平台挑选临期食品。其中,保质期剩余20%-50%的临期食品,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会迎来一轮销售高峰。过去,临近过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会被降价促销,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开始追求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购买临期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就表明,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47.8%。哈哈!临期食品居然成了年轻人新宠,这就说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得到更新和升级,这是值得肯定的好现象。
    当然,目前临期食品行业准入机制仍有待完善,要确保“临期食品”是“安全食品”,而非“问题食品”。首先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检查,要对“临期食品”有针对性地监管,从而让“临期食品”得到最合理化的“处理”。其次,消费者也要有自我甄别能力,要尽量购买正规渠道售卖的产品,并且要量需而购,从而避免浪费。
    民以食为天。让诚信和监管作保障,使“临期食品”成为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另一个“光盘行动”,更值得期待。
    2021-09-14 20:57:15 0回复
    0
  • 6765
    积分
  • 195
    博文
  • 1303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