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不靠谱 身体健康更重要 最近,临期食品“火”了起来。临期食品过去曾经是“甩货”,如今成了一门火热的新生意。你会购买临期食品吗? 不会。原因有三: 保质期不一定保质。根据官方要求,食品的保质期是由《药典》的规定和实验室数据双重确定的。我认为,虽然微生物试验和理化试验可以由仪器测定,但是感官检查是专业检查人员通过品尝、嗅闻、观察等方法来判断食品是否变质。一般情况下,厂家根据食品开始变得不好吃的天数,乘上0.7-0.8的系数,就是该食品的保质期。既然感官检查非常重要,为何光凭生产企业一张嘴(并非第三方机构的嘴作出官方认证),就能确定保质期,我对这种保质期的测定持怀疑态度。 身体健康更为重要。食品保质期应是科学制定的,但除了酒类、饮料类、罐头类和糖类等几大类食品保质期由国家硬性规定外,其他食品的保质期都由生产企业自己决定,所以有些厂商是随意的,或毛估估。保质期是一个人为的日期,细菌等有害物不会看着保质期生长繁殖。一般说来,食品存放越长,变质的可能性越大。 购买食品,人们最在乎包装袋上的保质期。但鲜为人知的是,包括许多名牌食品在内,保质期等信息都能用简单手段涂改。国家关于食品标签的标准,规定保质期为最佳食用期,保存期为推荐的最终食用期。众多历史原因造成了目前食品生产企业有的采用保质期,有的采用保存期的状况。食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便宜物品没有好货。价廉物美大多是自我安慰,相当一部分商品是因质量问题而降价的。就拿临期食品为例,降价的原因就是临近保质期,如不及时卖掉就将报废。因为,一是在正常情况下,食品存放时间越长,营养也随之下降,对人的危害性也随之增大;二是生产企业规定保质期内保管食品是有一定条件的,如商家保管不符合条件,很有可能食品已经提前过期,临期食品成了过期食品,消费者无法辨别;三是以低价买到临期食品,看上去是省了钱,万一发生意外,将得不偿失,后悔莫及,贪小便宜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