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家国情怀】读好“三书”:李公朴凤凰涅槃的“奥秘”

博览常州 最后编辑于 2021-09-10 08:21:46
3134 1 7

  金明德

普通人与伟人,在外貌形象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在内在素质上却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表现在思想境界、为人处世、能力水平和社会贡献等各方面所折射的综合素质上;任何人,倘欲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就必须读书学习,且须终生学习。终生学习的道理并不深奥,其内涵就是一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其外延很广,笔者试将起归纳为终生读好“三书”,即“学历之书”“职业之书”和“社会之书”。

读好“三书”,是从普通人走向伟人的学识基础和人生“奥秘”,不过存在着学习目的性这个分水岭而已。为自己而读书,也即走“个人奋斗”之路,不可能成为伟人;为国家和人民而读书,并将所学知识用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伟大社会实践,就有可能成为伟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此,常州籍的李公朴烈士也如此:他之所以从一介平民成长为“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杰出贡献”的百名英模之一,成为在烈火中“涅槃”的“凤凰”,读好“三书”便是一大“奥秘”。

 

一、顽强读好“学历之书”

 

所谓“学历之书”,是指以获得文凭为标志的读书学习;或者说是在学校读书学习。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甚至读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等),都属于读“学历之书”的范畴。

诚然,每一个人读“学历之书”的生涯道路是不一样的,它必然受到时代、社会和家庭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受到读书目的性和意志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李公朴读“学历之书”的独特生涯。李公朴因为生在旧中国,长在动乱中,因此他读“学历之书”的生涯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从时间跨度上看,一般人连续读书至大学毕业需要16年,加上研究生或留学共需约20年时间;李公朴从8岁到28岁漫长的读书生涯,似乎与当代中国的孩子们相仿。但是正因为他所处时代动荡,导致他没有当代孩子连续读书这样的“好运”,他的读书生涯呈现出“上学--中断--再上学--再中断--再上学”这样一个轨迹。摘录其读书时间表可见一斑——

8~13岁:随其父在淮安读私塾,后因父亲年迈不能工作而导致他第一次中断学业;

13~17岁:随其兄在镇江当学徒和店员,17岁时因参加“五四运动”而被老板开除;

17~19岁:在其兄资助下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初中)。他读初中的年龄,是正常的高中生年龄;

20~21岁: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读高中,因闹学潮而被开除,再次中断学业,后转辗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中读高中。这又是正常情况下的大学生年龄;

22~23岁: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兼做学联和图书馆工作,组织学生和工人运动,并加入国民党;

24岁:投笔从戎南下广州加入北伐军,第三次中断学业。1927年春任苏南地区国民党特派员驻常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辞职,退出国民党;

26~28岁:留学美国雷德大学。期间写了大量文章介绍西方社会和讨论中国政治与形势。

这个时断时续的读书经历,证实了李公朴读“学历之书”生涯的漫长而又曲折。但是这个曲折的读书经历,对李公朴最终成为一个红色伟人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公朴读书生涯的五大意义。李公朴不是单纯为读书而读书,他的读书生涯有着时代印记和革命知识分子的独特意义。表现为——

一是成长为旧时代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看似长达20年的读书生涯中,李公朴因家庭变故和参加民主革命事业而三次中断学业,真正读书的时间只有十三四年,却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留学的全部学业,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后起之秀”。

二是他以超群的智力、能力和意志力顽强学习。他不怕打击和逆境,善于迎难而上和知难而进,其顽强的学习精神很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

三是他绝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将读书

与职业、读书与革命、读书与写作相结合,从而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强化了初步树立的“公民意识”,从而增强了改造社会的能力。

四是呈现出中国进步青年“求学求真理”的时代共性。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类似李公朴读书经历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常州的瞿秋白就因家道中落而曾经辍学;笔者家父也因其父亲病世而只读到小学毕业。但是,这并不妨碍先辈们追求真理的步伐,瞿秋白、李公朴最终分别成为中国共产党、民主同盟的领导人和革命烈士;家父也从此跟着中共地下党全力以赴支援新四军抗战救国,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有企业的干部。为什么呢?因为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科书”。

五是为他一生从事民主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李公朴从一个不谙世事而被动接受旧式教育的孩童,逐步成长为一个自觉学习和推广新知识的社会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便是这独特的读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二、坚持读好“职业之书”

 

所谓“职业之书”,是指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书籍。

要研究李公朴读“职业之书”,首先要研究李公朴的终生职业。

在普通人看来,职业就是谋生手段,李公朴年轻时候也是这样。但从其一生曾从事过的四项职业看,呈现出从无选择的被动“谋生”,逐步转为有选择的主动“奉献”——为改造社会而奉献,这样一条职业轨迹;而为要实现主动奉献的职业目标,就必须读好“职业之书”。

李公朴的第一个职业是到镇江的一个五金店当学徒。如果不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而被老板开除,他有可能终生成为一个做生意的店员。然而,李公朴却不满足这个“职业”,他下决心要把改变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现状作为终生“职业”。于是他一面当学徒,一面认真读他的“职业之书”——中国历史和“五四运动”,还把从历史中读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转达给周围的人们,做着一种使老百姓“觉醒”的启蒙工作。

李公朴的第二个“职业”是参加北伐军,在东路军政治部工作。毫无疑问,要在北伐革命中做好“政治工作”,他必须认真读好与政治有关的各种书籍。实践证明他“读”得很好,被派往常州担任苏南地区特派员便是证明。如果不是国民党背叛革命,也许他会把这个“职业军人”的职业一直做下去。

李公朴的第三个职业是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开办社会教育,后来又去开办山西革命大学、同陶行知一起到重庆开办社会大学。他不仅把社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之一,更当作一项社会事业来做。他从事这个事业的目的不是为个人奋斗,而是要引导千千万万劳动群众为更好地从事职业而认真读“职业之书”。这个目的,他在开办申报流通图书馆和夜校的《缘起》中说得明明白白;毫无疑问,为要引导老百姓读好“职业之书”,李公朴自己必须首先读好有关社会教育的“职业之书”。他在图书馆和夜校工作总结中谈到:为了回答读者和学生的各种问题,自己必须先进行学习。也就是要做好先生,必先当好学生的道理。

李公朴的第四个职业是从事新闻和出版工作。这两项都不是李公朴所读“学历之书”的专业,但却属于“生产”“社会之书”的范畴。那么,李公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呢?这就与他要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社会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现状,从而实现他“全民抗战”救国和“民主建国”的奋斗目标有关。不是所学专业却要从事其职业,那么首先就要读好这两类“职业之书”。李公朴从开办各类杂志,到创办全民通讯社,再到举办各类出版社;从撰写各种新闻报道,到出版各类进步书籍,干得得心应手且成果斐然。假如不学好新闻学、编辑学、出版学的知识,是断然不可能胜任的。

以上事实证明,李公朴爱读书、会读书。他曾从事的四项职业(后两项贯穿其一生),都与在读好“学历之书”的基础上,又读好“职业之书”紧密相关。

因此,从李公朴坚持读好各类“职业之书”的实践来看,任何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认真读好与职业有关的书。读与不读,或者读得好不好,其职业成就必然大相径庭。笔者认为,不论处在什么时代,每一个职业者都要坚持读好“职业之书”,首先成为该职业领域的“业务骨干”,继而成为“业务权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全面涉猎“社会之书”

    

如果说,读好了“学历之书”和“职业之书”,就可以在社会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或者就具备了李公朴那样的革命思想,那就错了。读好“学历之书”,在人的读书生涯中“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读好了“职业之书”,也只是迈出了第二步。那么全面涉猎和读好“社会之书”,便是第三步乃至走好全部人生道路的根本保证。

所谓“社会之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实践,二是社会科学。社会实践有被动与主动之分。虽生活且从事于社会,但被社会现实及其职业所困,谓被动实践,必陷入职业为谋生的“必然王国”,许多缺乏远大革命理想的人就是这样通过读社会科学而行思考研究,将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职业升华为改造主、客观世界重要途经,从中找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客观规律,再反过来指导所从事之职业,谓主动实践,且会助君渐入职业的“自由王国”。李公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人物。

社会科学包罗万象,笔者以为,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五大类必读;再读些自然科学,缘于社会存在于自然时空之中。有人不以为然:小老百姓读那劳什子何用?持此观点者不少,但其恰恰忽视重要哲学命题,即老百姓乃创造历史与社会主人。主人不懂历史与社会,就难免被动甚至被淘汰,这已成为不争事实。

李公朴是读“社会之书”的楷模。他自从踏上社会以后,不仅积极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做好自己的职业。但是他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读好各类社会科学之书,并积极主动地研究社会的弊端,探索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从民主革命开始,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迈进。于是,他的民主思想在读书和实践中日趋成熟,并逐渐地拉近与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距离。他不仅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两次进入红色根据地延安采访,同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会谈,还撰写了大量传播革命圣地和共产党主张的新闻报道,更出版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及其他进步

书籍。即使在最后身陷最危险的时刻,他还“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列

宁主义问题》”的书籍,对身边的共产党人倾诉着“我向往延安”……

 

    纵观李公朴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五四运动”中的“热血青年”;从一个普通的在校学生,到北伐革命的年轻闯将;

从一个曾经留学西方的旧时代知识分子,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群众运动领袖;从一个对独裁统治和社会不公怀有反感情绪的一般“愤青”,到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之一,再到怀揣系统民主思想并为此而献身的革命烈士,完成了从普通人到伟人的凤凰涅槃般的升华和重生。

而在这样一条非凡的人生轨迹中,读好“三书”,就是李公朴民主思想成长和完善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和学识基础。这就是李公朴“凤凰涅槃”般的人生道路的一个“奥秘”。

                        

2021年6月定稿于常州古运河畔

(作者金明德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关工委思想道德宣讲团副团长、常州市“银发生辉”志愿者、常州市红色地名宣讲员等)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张秋生
  • 芝麻汤圆儿
  • 人参果
  • 顺其自然者
  • 陆吾
  • 双桂女
发送

1条评论

  • 李公朴是一位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杰出贡献的革命青年。
    2021-09-08 14:49:53 0回复
    0
  • 1247
    积分
  • 66
    博文
  • 405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