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陈平作家侃国学【十三】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1-08-23 23:27:02
7305 1 6

IMG_20210821_165837_副本.jpg

 

陈平作家侃国学【十三】

童子河的典故

据本埠著名学者谢达茂先生所供资料听知,常州西门外三十里奔牛区域的大运河畔,有古地名“官渎”。唐代时曾经在这里建造水闸,故乡间又名“新闸”。新闸区域有通大运河的德胜河,德胜河有支流称新河。新河所接水道称洞子河,长达六七里,以新闸为界分为两段,南段称“南洞子河”;北段称 “北洞子河”。清《武进阳湖合志·舆地志》记载:

白鹤溪在(武进)县西南二十里……至三溪口则为三溪河,其正流入湖者仍曰白鹤溪,分流入湖者为蠡河……再入于运河者曰官渎,对德胜新河而洩以新河也。终之以南洞子河,则以北洞子河对。关于“洞子河”的“洞子”,本是古代的一种攻城器械,《宋史》记载:“攻城者以牛革冒木上,士卒蒙之而进,谓之洞子。”由此猜测“洞子河”的命名,或可能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某一场很重要的曾经使用“洞子”的战斗。后来,新闸北段仍称 “洞子河”;新闸南段改称为“童子河”,河上之桥称“童子河桥”,今存。关于“洞子河”改名为“童子河”的经过,源于谢应芳首次自办学塾,出于俞希鲁写的一篇传记文章。

俞希鲁(1279年—1368 年),元末江南大儒,字用中,祖籍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后来迁居镇江丹徒。出身世家,学识渊博,时与青阳翼、顾观、谢震四人,合称为“京口四杰”。曾经担任多所书院的山长(院长),当时京口的碑文多出其笔,他编纂的(至顺)《镇江志》,是为元代名志。元至正八年(1348年)二月,他写有一篇记文,其中一段写到:往年,余舟过毗陵之洞子河,见童冠数十人出于乡塾,沿河而东,拱手相随,雁行以进,秩秩然无敢越序者,心甚异之。风帆迅速,欲系舟访其师而不可。后遇其乡友询之,曰“此吾谢君子兰也”……听慕其人于二十年之前。

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示,武进人氏谢应芳排明代名人第一位。谢应芳(1296-1392年),字子兰,号龟巢。元末明初学者、诗人、教育家、方志学家。他自幼胸怀大志,渴求上进,钻研理学,以道义名节自勉。元至正初年,谢应芳在金坛县白鹤溪上建小室“龟巢”隐居,教授乡学子弟,以循循善诱,先求质朴,后讲文采,倡德智同进的教育方法,闻名乡里。浙人请他去主持“三衢书院”,他婉言谢绝。他痛恨吏治腐败,世风不正,着意选编“至贤格言,古今明鉴”,名为《辩惑编》4卷、附1卷,供世人读鉴。

元末世乱动荡,谢应芳避居苏州松江等地,携妻带子,荡漾一舟,清寒贫困,不以为愁。吴中人士争相邀聘他去教育子弟。他见“三高祠”祭祀范蠡张翰陆龟蒙,很不以为然。认为吴自“三高”,即泰伯、仲雍季札。他辑《怀古录》3卷,以表达其除暴安良之志。

明朝建立后,江南平定,谢应芳徙居晋陵(今武进)芳茂山,一室萧然,清贫自乐。坊间至今仍流传着他与常州西门童子河的故事。俞希鲁这篇记文的具体意思是说,往年,也就是写此文的一年或两年之前,我乘着船经过毗陵(常州)的洞子河,看到有数十个儿童和弱冠少年,从乡塾里面走出来,沿着河边一路向东。这一队学童,像雁子那样整齐地排着队前行,秩序井然,没有人争先恐后,没有人戏嘻打闹,纪律非常好。我感到很是惊异,这里居然有这么大规模的乡塾!是谁教育出来的学童这么懂礼仪、守规矩?我本来准备靠岸停船,到乡塾里去拜访拜访这位塾师。但由于风大帆满,船速很快,停不下来,所以未能见面,很是遗憾。后来,我遇到常州的朋友,于是向他打听。朋友告诉我说:“这一所乡塾,是我们武进谢子兰应芳先生所办。”

我仰慕谢应芳先生,这是二十年之前的事了。可是谢应芳在奔牛担任社学校长,为什么另起炉灶(另外开办)呢?后来弄清原来为了“胡语”。

谢应芳的社学校长,当得顺当,心情舒畅。谁知当了五年以后,元朝廷要求基层社学扫盲,扫蒙语之盲,也就是教学童去说蒙人的日常用话,称“胡语”。而谢应芳一则只会“吴语”,不会“胡语”;二则由于国仇家恨的原因,足算他会“胡语”,也绝对不肯去教“胡语”。他认为,“这不是胡人的文化渗透吗!”可是,俗话说“端了别人的碗,就要受别人的管” ,地方长官说了:“这是政治任务,不教不行。” 谢应芳性格倔强,不肯妥协,于是就踩龙(走),辞职不干了。

时约在元泰定二年(1325年),谢应芳30岁,他辞去社学校长职务,准备创办属于他自己的学馆。设想很好,但是困难重重。谢应芳在烈塘的谢家大院,在半个世纪前的德祐元年(1275)元军侵常时,因筑工事抗击元军而被毁。虽然过了半个世纪,谢家仍未能恢复元气,生活一般般,居所无多多,没空余房舍用来办学,怎么办呢?

古代办学,多赁寺院观舍,奔牛社学就是借用能仁禅寺的偏殿。谢应芳祖地谢庄,“奔牛东北十里强”,近邻夏墅梅村,有南宋时所建的真武庙,又称“东林莲社”。由此,谢应芳打起了东林莲社的主意,前去打探洞(试探)赁舍。他在东林莲社想起宋代理学宗师杨时所作《东林道中》诗,这“东林”二字是他与杨时之间的异代神交,不禁感慨,于是仿效,作《东林烟雨》诗:共踏秋光入翠微,丹枫萧槭洒朝霏。

云浮树杪悬残雨,烟袅溪头隐落晖。

行客到应停草屐,居人间共掩荆扉。

清风悠忽从空起,扫尽烟霾何处飞。

应芳诗中最后两句,旨意明确。他把惊世骇俗可为世用的理学,喻作一股“清风”,通过设塾传播,扫尽世间犹如恶烟毒雾般的邪论谬说,这与他在《辨惑编》中所反映的主旨和思想完全吻合。

“赁舍”,必须舍主自愿,只能说服,不能强迫。谢应芳对莲社庙主讲道理,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但庙主只重庙神菩萨,不重理道儒学,只念阿弥陀佛,不念之乎者也。结果,应芳未能“赁”到“舍”,只能另外想办法。

应芳划着小舟,在大孟河与小支流沿途寻觅设塾地点,见洞子河口的形势,水陆交通便捷,是设塾的好去处。于是,他拿出所有积蓄,造了几间学舍,虽然比较简陋,但不影响上课,这是他创办的第一所面向普通民众子弟的乡塾。

谢先生起步于奔牛,在这一带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与普及教育扫盲班性质的社学相比,他的乡塾很正规,有优势。所以开学通告一出,四乡民众争先恐后把自己的童子送来入塾,时为常州西乡学童聚集处。他教育有方,严格要求,所以教育出来的学生规规矩矩,彬彬有礼。故尔俞希鲁感到惊异,在文中写下“见童冠数十人出于乡塾,沿河而东,拱手肩随,雁行以进” 的景状。

谢应芳为儒林雅望,桃李满乡,通过他的教育,许多童子成为栋梁之材,尤其是在他第三次办学的学生中,出了诸如明初《永乐大典》都总裁陈济、兵部尚书陈洽等国级大人物。

大先生,谢应芳,办学堂,育栋梁,时间长,名气响,这是地方上的大事件,必须要纪念。后人遂将谢应芳设乡塾的“洞子河”,改名为“童子河”, 谢应芳在此执教达15年之久,任常州州学训导。他先以循循善诱,后博讲文采,就此留下”室外小河涓涓流,屋内朗朗读书声“的耕读之佳话。而依童子河两岸的望贤杨氏古邨,从此便贤士辈出,文化氛围曰趋殝熟。

直至年七十余时,谢应芳仍受命主纂郡、府志,编成《常州府志》19卷、《毗陵续志》10卷。他的诗文典雅清丽,内涵深刻。诗作大都抒发流离之感,忧国情怀。名句有“满城风雨近重阳,篱菊花开酒未尝。四海兵戈无了日,十年书剑客他乡”,“故国春来晚,孤城草木寒”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在他的诗作中,反映人民疾苦和农村悲惨情景的居多。晚年时局安定,心情欢畅,作品也反映太平年景和农家之乐。

谢应芳的著作还有《思贤录》8卷、《邹道乡年谱》、《龟巢摘稿》4卷、《龟巢稿》9卷及《补遗》1卷、《龟巢录》、《龟巢集》20卷。后人辑有《谢子兰公诗文遗稿》3卷。谢应芳年过八旬以后,学行愈高,德望重于东南,官绅名士常州,必往芳庐造访。他布衣束带,纵论世愤民疾,导善志而不衰。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谢应芳在授学时无疾而终,享年97岁。后人建谢子兰祠于横山镇西,而常州望贤桥下的这条童子河,如今也成常州缪贤里历史文化遗址的重要见证之一。

因先贤谢应芳先生在“洞子河” 畔设塾教化平民,成就显著,乡人将此河改为“童子河”的典故,不仅成为常州百姓代代相传的美谈,更成常州谢氏后人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强劲动力。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芝麻汤圆儿
  • 西江月
  • 顺其自然者
  • 方块糖
  • 张秋生
  • 丽影
发送

1条评论

  • 有人问我陈老师:您好!您的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精神真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侃国学哪里来的这些资料素材,然后加上自己里的货色汇总成一篇篇文章,真不容易,佩服,我说,靠平常的积累,国学面广,史深,不能自己随意臆造,惟平常收集史料佐证,结合自已的生活经历,方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2021-08-24 10:05:20 0回复
    1
  • 19876
    积分
  • 3520
    博文
  • 5308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