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勾勒博士之路(原创 何浩明 启南雁归 市一中校友交流)

兰陵孟荪 最后编辑于 2021-08-16 08:02:15
7135 5 7

  我与汪信同学是常州市一中的初、高中同班同学,是一起插队落户的知青,是一起创办乡镇企业的老师傅”,是一生投入祖国化学(医药)领域的科技工作同仁,挚友和合作伙伴。

今天我有机会以平视的眼光将隽刻在我脑海中的点滴印象转录下来。若将这些关键节点有机的串联起来,或许能勾勒出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一、优良的基因传承,广泛的求知兴趣

位于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中段有一文保景点叫三锡堂三锡堂是汪氏堂号,是清末进士汪赞纶的故宅。汪信同学是汪赞伦的嫡亲曾孙(四代孙)。三锡堂原坐北朝南五进,它是明万历年间(1573-1679)汪氏先祖汪康候从徽州府休宁县上溪口迁徙至常州府后所建。在汪信同学读初高中时我去过他家,当时他家只有栖身最北一进的一隅偏院。

名宅已毁,基因犹存。

 

在初中时,汪信同学担任我班的俄语课代表,他的俄语水平超过一般同学。当时中苏友好,我们每个人都能分配到一位苏联同学。汪信同学分配到的是一位住在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改成原名圣彼得堡)的女同学萨哈洛娃,初中时我们与苏联朋友通信一般都要请俄语老师帮忙复信给苏联朋友,而汪信同学在老师帮助下通过几次信后就可以自己发挥无障碍的沟通了。经过多次信件往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他们也失去了联系。但汪信同学依然保留了萨哈洛娃的通讯地址和小女孩的照片。

大约在2007年,汪信受邀参加了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在此会议上汪信有一个学术报告。他的开场白用了俄语,随后再用英语切入主题,同来的中国同事都很惊讶汪教授还会俄语。俄罗斯的同行同样惊讶,但更多了一份亲切好感。

趁着会议间隙,汪信沿着美丽的涅瓦河,照着以前留下的信件,居然还真找到了地址。这是一幢老式的公寓房,在绚丽的晚霞映衬下更显出时代的沧桑感。一群臃肥硕壮的俄罗斯大妈在门前闲聊着,汪信教授默默地注视着未敢贸然的打听萨哈洛娃的下落。人成各,今非昨,沉默良久,缓步离开。让历久弥靓的美好印象永远的留在记忆中。

汪信在一中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对课外知识的追求却不遗余力。在我对市一中的回忆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上完物理课后,汪信会捣鼓出一个矿石收音机,我们都能聆听到北京的声音上完语文课后,我们会闲谈苏轼、李清照等名家的诗词,也会相互介绍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莫泊桑等大文豪的作品,尤其是大翻译家傅雷先生的译著—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其主人公的奋斗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音乐课后,我们还会聊一会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傅聪等音乐巨匠。高兴起来,汪信还会拿起小提琴,奏上一首小夜曲,虽然水平不怎样,但在小时的我看来还是琴声悠扬,且拉的有模有样,颇具大师风范。上世纪60年代初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但常州一中的图书资料丰富,很多老师学识渊博,这可是宝贵的精神粮食,使我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二、不合格的农夫,合格的自学者

1968年金色的秋天,我们一起走上了上山下乡插队的道路。除了我们俩外,还有刘阿多、朱正彬、朱正庭,分配到金坛县建昌公社迪庄大队小思坊村(迪庄大队19生产队)。

建昌公社是一个圩围。在圩围内是大片的农田和水面,真是个鱼米之乡。但物不丰、民不富,又来一帮与民争食的知青。在生产队插秧时,汪信所插田块浮秧最多,行距最宽,这不符合密植的要求(按现行的标准,此行距还嫌小)。割稻时,汪信的稻根留茬最多,未能达到应收尽收的要求。再加上适逢青黄不接,有时还会蹭一些农民的菜蔬。时不时还要倒流城市,一句话:知青干活不行,做农活不合格。同时我们的工分也只能定为7分(比妇女工还少一分)。要知道我们生产队当时的工分只有4角多。如果我们是合格的农夫,工分定为10分又将怎样?能养活自己吗? 

用汪信自己的话来说:整天面对着庄稼和农田,想到今后的日子里占据生活全部的将是工分,而非书本和知识,恐惧与失落开始折磨我们,也促使我们寻找各种书籍学习,开始走向自学之路。那年代,“读书无用论”泛滥,旧书店的大学教科书堆积如山,一本书才几分钱,为我们自学、自我成长奠定了基础。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三、小有名气的乡镇企业--漕桥化工厂       像汪信这样赓续了优良基因的人,缺乏的(也是不可能持有的)就是上调回城基因。由于先天缺乏上调基因,阻断了进城工作的通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后天补救、自救。

1973年乡镇企业在苏南兴起。筚路蓝缕,我们在漕桥中学开办了一个校办工厂。后来又转到公社,创办了社办企业漕桥化工厂。开始时我们以回收TTD的下脚料,做试剂盐酸起家。在站稳脚跟后,我们决定上一个高大上的项目--间氯苯胺。

间氯苯胺除了是一个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外,它还是染料橙色基(Fast Orange GC Base)国内外有很大的需求,但国内做不出来,只能用宝贵的外汇从国外购买。我们能不能做出来?必须能!因为除了我们的决心,还有坚强的后援团。

在漕桥化工厂的日子里,我们认识了精通六国外语的原中科院右派顾同高、颇有儒雅风骨的老夫子王济行、常化厂设计室的汪忠、姚良华、红卫化工厂的老大学生技术员施文鸿、分水中学周永芳以及常州市一中下放到漕桥的生物、化学老师过永炎。这些前辈和老师对我们的帮助终生难忘。

  有了决心,加上公社党委和乡领导的支持,我们迅速行动起来:

1、跑省计委、化工厅得到立项(计划经济时代的首要条件)。

2、技术攻关找出通氯不吸收的关键点。

3、设计出具有工艺特色的简单、可行。有效的关键设备。

随着任督二脉的打通,我们以较高的收率,得到了合格的成品,因此此项目被正式列入了国家计划,成为全省第一家具有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乡镇企业。成为远近闻名小有名气的化工厂。两个二十五六岁的毛头小伙也成了漕桥公社周边大家熟知的汪师傅”、“何师傅。至今漕桥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依稀记得我们,一些与我们一起奋斗的人员至今还有联系。

 

随着间氯苯胺的投产,我国就不必再进口染料橙色基GC而且还可以出口换汇。国际市场上橙色基的价格也从10/吨降到最低点2/吨,世界橙色基市场完全被我国占据,而占有这一国际市场的就是我国的一个社办企业--漕桥化工厂。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凡是中国不能生产的产品,就是高价,凡是中国能生产的产品就是白菜价。细细想来,这些说法的根据和现象可以追溯到我国乡镇企业兴起的七十年代。

由于我们为社办企业做出了成绩,工资也达到了47/月,也就是说我们达到了大学专科生的工资待遇(1974年这就是高工资啦!)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无机化学博士

如果说从高中生到自诩的大专生是一个飞跃,那么从高中生变成博士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涅槃。

机会来了,1977年我们终于等来了恢复高考的机会。已经自学完大学化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汪信,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恢复招生研究生的消息,带着他自己觉得做得比较满意的化学热力学(傅鹰先生著)和量子力学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pauling教授著)习题集,找到了南大游效曾教授。游教授鼓励汪信报考南大研究生。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我们常州地区报考南大研究生的学子共有近百人。在同学交流时,这些考生不是文革前已被录取但未上学的准研究生,就是大学即将毕业的老大学生。最差也是上过几年正规大学课程的68-70级学生。现在居然还有一个从未读过大学的高中生也来考研,而且还是考的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大学,其不屑嘲讽的神态我们可以想象。

也许是邓小平的思想光辉深入人心,也许是青果巷的进士牌坊显灵,也许什么都不是,命运青睐有真才实学的人。1978年我们整个常州地区,南京大学化学系只录取了一个研究生,就是被人嘲讽为不自量力的常州市一中的高中生——汪信!

1978年十月,汪信进入南大,成为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师从化学泰斗戴安邦,忻新泉。戴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时年已近八旬。戴老非常器重汪信,经常向人介绍这个未上过大学的关门弟子。

1982年汪信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戴老的博士研究生,成为南大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19857月获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无机化学博士。

对于培养自己成长的南大和导师,汪信说过:南大像慈母,用她殷实厚重的知识积淀,呵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求知欲望。南大更像严父,用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规范着每一位学子的治学态度和行为!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汪信由国家派遣,1986-1987年在美国CLEMSON大学作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1990-1991年,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作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

在美期间,他的合作教授非常欣赏汪信教授的才能,却未挽留汪信留美,而是与汪信一致主张完成学业后回国。但两人的出发点不同,汪信教授的目的是把学到和接触到的学术成果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而合作教授的目的是希望在以后召开世界配位化学大会时能出现个由汪信教授带领的中国代表团,使大会更具世界性和权威性。使这位美国教授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更大,而汪信也将收获更多的人脉,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五、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

1991年在美加的合作研究完成后,汪信进入南京理工大学。历任: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等职。2009年卸任所有行政职务,目前任软化学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微纳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主任,专注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汪信的博导是国务院任命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现在的博士生导师都由学校自行任命)

这些年里汪信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已被他引20000余次(Web of Science数据)。出版专著2部,分别为《软化学方法导论》、《纳米材料化学》。(这二本书新华书店均有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第一获奖人)其它的获奖和成果太多就不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请自行百度搜索一下。在学术上有一个叫SCI论文引用排名,汪信所发表的的论文在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排名很靠前,可见其论文质量之高(具体排名每年都有统计,可自行查阅)

汪信发明专利10余个,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也许有人要问,汪信教授有这么多成果,为什么没有评上院士?那我要弱弱的问一下,院士和成果有关系吗?有必然联系吗?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与院士不沾边?北大的饶毅为什么要宣布不参选院士?这是国情,我们还是关注学问吧!

汪信教授在纳米材料方面、石墨烯等材料领域造诣深厚,是一位世界公认的权威,著名的科学家。2005年汪信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为《几种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在纳米材料获奖的基础上,几乎与俄罗斯裔科学家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和安德烈·海姆(此二人获2010年诺贝尔奖)同时关注新材料石墨烯,虽然汪信团队没取得他们那样大的成就,但也发表了许多重磅论文。发现了许多新的特性,尤其在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物方面有独特的创见,受到国际石墨烯界的重视。

2013年汪信教授率团访问了此二位诺奖得主供职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该大学以最高礼节迎接了汪教授一行。安排与二位诺奖得主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曼大石墨烯实验室。鉴于汪信教授在石墨烯研究领域的贡献,他被选为国际石墨烯学术学会的中国首席代表。在此平台上,汪信和他的团队发表了多篇关于石墨烯的论文。他们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好评。同时也为我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也许有人要问我承认汪信在学术上有很多成绩,但他有哪些具体的可以产业化的实际成果吗?有,当然有。但这可能涉及到国家机密,我只能透露一点我略知一二的小道消息。你知道汪信还得了二个奖吗?这个奖就是《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表彰汪信团队在国防工业上的贡献,他们研发的新材料成功应用在高精尖武器上。譬如用上汪信团队研发的石墨烯充电装置,应用在国防上可立刻开赴战场不会延误战机

2010年汪信又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钴酸镧等高性能超细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这是表彰其在新型导弹燃料方面的重大贡献。也许我只能说一点影子话,这是国家保密的需要,具体的成果只有等到国家解密的时候了。

事了拂衣去不求功名利耕耘精准严笑喚百花妍 

 


作者
      何浩明 ,男,汉族, 江苏省常州市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出生,一 九八二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

何浩明生于书香盈巷之地——常州青果巷,天生带有簪缨之神韵。一九六六年,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毕业;一九六八年,与汪信、刘阿多、朱正彬等同学插队金坛县建昌公社。在辛勤劳作之外,深谙“知识就是力量”,通过自学汲取知识,并在七十年代初期和汪信等一起创办乡镇企业,成功研发了《橙色基 GC》,塡补了国内空白,得到了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厚积薄发,考上了中国药科大学。一九八二年毕业回到常州,历任常州药物研究所所长,常州医药技 术开发公司总经理,常州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无锡杰西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至今。

40年在药学科技领域的辛勤耕耘, 换来硕果累累:发现并成功制备卡普托利的同质异晶;二个新药证书;四张三类医疗器械证书;江苏省科技二等奖一项;获授权发明专利证书十余项,自1991年常州药物研究所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透明质酸的企业以来,以何浩明团队的专利技 术为依托,常州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透明质酸,医用交联透明质酸凝胶,纳米交联透明质酸凝胶成为全国,全球知名品牌,有的还是独家产品,并在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壳聚糖,葡聚糖,细菌纤维素等生物可降解材料方面颇有建树。……在同龄人都在感叹“去日儿童皆长成,昔年亲友半凋零” 的当下,他仍和他的团队在积极研发治疗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的一类新药,可望3年内获批。届时实现为党工作50年的宏愿,“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充分展示了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风采。高中毕业50多年了, 何浩明和班上同学联系密切,在同学中口碑甚好,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尊敬师长,忠诚待人,与原高二(3)班同学风雨同舟,共荣共进。

老同学  刘阿多   

                           2021年8月     

 

 (刘阿多  金陵科技大学教授  现退休    编者注)

 

 

兰陵孟荪说明,该文是何浩明先生所写。六十余载友情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唯一需更正的是,汪信是汪赞伦的的玄孙,而非曾孙。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人参果
  • 微笑
  • 张秋生
  • 蒋锷初
  • 顺其自然者
  • 西江月
发送

5条评论

  • 无意间看到此文章,我很自豪,因为我是汪信老师的学生!
    2021-12-14 17:14:39 0回复
    0
  • 近日全球学者库公布世界顶尖科学家10万名,我国有11643人被选入,仅次于美国。汪信在选入的我国所有科学家中名列657位。
    2021-10-27 15:19:32 0回复
    0
  • 声明:汪信确实是汪赞伦的四世孙,即曾孙。我搞错了。原文正确。
    2021-08-15 15:17:30 0回复
    0
  • 唉,我搞错了,汪信确实应该是汪赞论的四世孙,即曾孙。
    2021-08-15 15:13:44 0回复
    0
  • 学海无边,只要你敢畅游,一定能到彼岸。
    2021-08-14 07:48:09 0回复
    0
  • 2726
    积分
  • 161
    博文
  • 806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