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陈平 缪贤杨氏物语(三)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1-05-03 19:17:00
8419 0 2

缪贤杨氏物语三)

由杨时、邹浩、杨天义,吕宫等名人

形成的常州缪贤里历史文化圈考证

陈平

公之知天、知人固不可及……遂免吾民于水火,兵刃之惨此缪贤杨氏之所以炽昌蔷衍食、旧德无穷也。缪贤去西郭五六里有碧溪庵。庵之北有溪水甚碧,有村日东杨,日西杨。乘小车穿东、西杨而过,日昃而返。凡其由田池、村落、鸡犬、桑麻,皆不侫所心焉数之者也。尝叹其地补而秀,其民悫而智,有古贤人之风焉。而益之以学仁公之积累,杨氏之兴未有艾也。(缪贤杨氏宗谱卷五序【第七届】,一九三四年,前清进士钱振锽并书。)

从元未明初起,常州望贤坝成为杨天义后人聚居地,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撰修的“锡山杨氏宗谱”记载,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县人。北宋煕宁九年(1076年)进士,调汀州司户(不赴),先后去河南许昌、洛阳拜理学宗师程颢、程颐兄弟为师。后历任徐州、虔州司法,荆州府教授,浏阳、余杭、箫山知县,秘书郎、著作郎、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在苏东坡去世{一一0一年]10年后的宋政和元年(公元一一一一年),59岁的杨时应常州学者周孚先、周恭先兄弟,同朝好友邹浩之邀来常州书院、常州东林书院讲学长达18年之久,弟子达千余人。南宋建炎三年(1129),77岁的杨时返回故乡福建将乐。

杨时共有五子: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除次子杨迥的后裔留无锡外,其余四子的后裔绝大部分在福建。

东林书院院址在苏州与常州交界处,这与元未杨天义乃苏郡迁到常州设塾的历史基本吻合,所以仁学公的先祖便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杨时龟山公,只因从南宋至元代明初的两百多年间,因战乱等故而未将杨氏后裔续谱而致,如同缪贤杨氏第十二代孙因经商去宜兴发展,其后裔杨树初乃杨天义十九世孙,应归缪贤里杨氏宗谱一样,幸有学仁公在临终前对他的长子,先后任湖广光化知县、淮安府教授,诰赠大中大夫杨思贤希圣公交代;吾氏乃宋代大儒杨时龟山公之后,尔等应敏学承之。由此可证,杨氏常州始祖杨天义乃杨迥一支,而常州缪贤里杨氏便是杨时后裔。

就中国理学发展史而言,杨时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是一座举足轻重的桥梁。二程学说,当时的传人有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四人,号称“程门四弟子”。但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其后做的传播工作,作用都不彰显,唯有杨时,在南方讲学多年,课徒众多,追随者如云,及至自立门派,是为“闽学”。 值得惊讶的是,常州文人的待人接物之道,竟似有家传。周氏兄弟与杨时,大有常州人钱世雄之于苏东坡之风。周氏兄弟在城西早科坊购大屋,让杨时在常州居有定所。由于当时理学正在兴起,四方求学之人摩肩接踵,《宋史·罗从彦传》引朱熹的话讲:“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

杨时在城西的住所,亦辟为授课之用,时称“城西书屋”,又名“龟山书屋”。而几百年后杨天义劝缪贤改邪归正的义举,恰与其先祖杨时龟山先生讲传二程之说同工异曲。杨时辞世后,此书屋被常州人改名为“道南书院”。明朝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常州知府叶蓁因城东纪念苏东坡的“东坡祠”毁于兵燹,就把苏东坡的牌位挪进道南书院遗址,改称“二贤祠”,同时祭祀苏东坡和杨时。有关二贤祠的碑记资料中,有“龟山毗陵讲学居于此”的记载。

周氏兄弟因延聘杨时并与之相处授业18年,为常州的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居住授业之地,被命名为“周贤巷”,后衍为“周线巷”。惜城市改造,仅存其名。常州当时亦有接受杨时学术的土壤。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朝廷开科取士,全国300名进士,常州一地,就高中进士53名,占全国1/6强,可见当年常州学风之盛。这也是杨时欣然受聘于常州、与周氏兄弟18年相处授业的前提。杨时在常州讲学遍布四乡,并不拘于周氏兄弟的两个书屋。常州学子对杨时十分崇尚,凡杨时去讲过学的地方,均以“龟山”名之。直到清末民初,常州东南乡一带,还有多处“龟山书屋”遗存。 

杨时在常州东南乡讲学,讲得最远的地方,讲到本市东隅,也就是当年常州与苏州的交界处,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地处常州东隅的“东林书院”,最初就是杨时的讲学之处。这里原是先生课徒之地,因地处常州东乡,杨时取自己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诗题为书院名,改称“东林书院”。杨时辞世,乡人改称“龟山书院”,又称“道南祠”。

南宋时,建杨时祠堂在南侧,四时祭祀。以后的400多年间,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常州知府欧阳东凤筹款,并指示无锡县令林宰筹款,士子顾宪成、高攀龙、顾允成等捐资,于旧址重建东林书院。一群士子书生在书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度成为左右全国舆论的中心。1962年,中共元老董必武参观东林书院时,曾题诗一首:“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著,瞻楹履学阈弥坚。”明确指出了东林党与杨时之间的师承关系。杨时对常州的学风、文风、士风的影响极大。就像苏东坡将常州作为第二故乡并仙逝于此一样,杨时也将常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为常州奠定了高扬的文化风骨和坚实的学术基础,并以常州为立足点,把学术的种子播向了浙、湘、赣、闽。

 杨时在常州,提升了常州的文化品格,为常州自北宋起的文化发展制订了一种规范。杨时以为,从一己之修身,到治国平天下,都有规则可循,“而皆以诚意为主”(《宋元学案·龟山学案》)。因此,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中,所谓“格物”的重点,是“反身而诚”,是在“诚意”。杨时反对只读书本死抠章句 ,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精力行,努力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用他的话说,”就是致知必先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他又强调,从熟读圣贤书到治国平天下,”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而杨天义诚劝缪贤归正善学,正是践行其祖杨时格物致知的体现。

常州的文化,自季札开郡便以“诚信”立邦,经李栖筠、独孤及、王安石、苏东坡、杨万里诸人的陶冶,“诚”字一直在常州扎有坚实的根基。杨时在常州18年,更是把“诚”字深深地渗进了常州的文化和思想,使之成为常州文化不可替代的灵魂。常州的文化学术土壤和杨时的智慧相结合,使常州成为当时的中国学术要津,同时成为理学在江、浙、湘、赣、闽流传与兴起的津梁,为中国的思想史和学术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邹浩(1060-1111),字志完,号道乡,世称道乡先生,由杭州钱塘迁至江苏常州晋陵。邹浩是北宋著名诤臣、诗人和文学家,历官左、右正言,左司谏,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和尚书吏部、兵部侍郎等,与苏东坡,杨时曾同朝为官,因被奸相蔡京所忌,伪疏诬陷,贬为地方官,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直至大宋绍兴年间诏赠宝文阁直学士,后人尊称为邹忠公。邹浩著《道乡集》四十卷,留诗980余首,著《四库总目》传于世。

生平二、三事:

一,重视国家人才培养

邹浩素来气节自励,秉公直谏。他任监察官、礼部侍郎等职,屡上谏,清泉于浊流,为朝廷重用。

《宋史·列传》记载:元佑中,上疏论事,其略曰:"人材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陛下视今日人材,果有余邪,果不足邪?以为不足,则中外之百执事未尝不备。以为有余,则自任以天下之重者几人?正色昌言不承望风旨者几人?持刺举之权以肃清所部者几人?承流宣化而使民安田里者几人?民贫所当富也,则曰水旱如之何;官冗所当澄也,则曰民情不可扰;人物所当求也,则曰从古不乏材;风俗所当厚也,则曰不切于时变,是皆不明义理之过也。"邹浩对科举考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砭时弊地指出:“民贫,所当富也,则曰水旱如之何;官冗,所当澄也,则曰民情不可扰;人物,所当求也,则曰从古不管材;风俗,所当厚也,则曰不切于时变,是皆不明义理之过也。”由此得到了宋哲宗曾布赞赏。

与文学家杨时龟山公是同朝朋友,邹浩在宋政和元年(公元一一一一年)去世前,还邀龟山公一起振兴常州教育,为常州地方教育的典基者。明清期间,常州有书香一条巷,出了进士等近百人,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

二,体察民情 关爱民生

宋元符二年(1099年),复以旧制,扩大置水磨的地域,邹浩认为:“恐岁月之后,遂遍天下,而茶商衣食之源,尽为本司(水磨)所摧。”他充分考虑茶商的生计,恳请圣上体恤民情,利之民生。

在治理水患上,邹浩多次上谏治官为民,呈有《请下河北路安抚转运等司相度水患》、《请黜责水官妄作》、《请回徙御河》等奏章。主张水利建设,首先要选好官,对在其职却不谋其责者,应当严惩。对于水患,应当以预防为主。同时,对受灾民众实行救济,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安定国家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仁当生不伤。君其明辩此,万里在飞翔。”邹浩爱民、亲民的思想和作为,表现出了其清正高洁的人品特征。

三,出淤不染,刚正不阿

性格耿直的邹浩,常常得罪官场同僚,他担心朝中朋党纷争,易牵累家庭,于是他想辞职。邹浩的母亲对他说:“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愿何忧?”慈母的支持与训诫,坚定了他的意志。

宋哲宗时,后宫刘妃恃宠而骄,与宰相章惇合谋陷害皇后孟氏。后立刘氏为后,宫廷内外,上奏附议者居多,唯有邹浩4次上疏谏阻。由此受到章惇忌恨,抵毁邹浩自妄,眨谪岭南新州。

宋徽宗继位后,恢复邹浩官位右正言。邹浩仍保守节气,不与权奸合流,曾数次上疏弹劾奸相蔡京,上书弹劾高俅。后被陷害,将邹浩列入有司马光、苏轼等人在内的309人的“元祐党人”名单之上,再眨岭南昭州。

即便是在贬谪岭南最为艰难的岁月,邹浩仍潜心诗词文学,著有《道乡集》40卷留世,丰富了宋代文学宝库,留有诗篇980余首传诵于世。邹浩去世,年五十二岁。宋高宗即位,下诏说:“邹浩在元符年间,任谏诤之职,正言直论,朝野推崇敬仰。”追复为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号忠。

大清顺治朝第一状元,常州吕家塘人吕宫的墓莹就在望贤桥(古称望贤坝)东南处。在一九五八年前,望贤坝各村乡民总会在每年的清明前去祭扫吕宫墓(乡人称为状元坟),那时墓道左右尚有石人石马肃立,后因平整土地,吕宫墓莹方被平掉,那些石人石马也散于各地。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常州就有吕姓居住。

宋代熙宁三年科考中,吕俱、吕公美成为常州最早的金榜提名人。常州吕姓的一个特点,就是家学深远,家声联芳。如我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从其十世祖、清代第一位状元、大学士吕宫始,一门出了很多名人、学者,有“四世科甲”、“五子登科”的艳称。

史上常州吕氏还多才女,如吕采芝、吕采芙姐妹,还有人称“桐花夫人”的才女吕凤等等。常州地区与吕姓有关的人文景观及地名很多,如吕宫、吕星垣故居,吕思勉故居等。

吕宫(1603—1664)字长音,江苏武进望贤坝吕家塘人,清初大臣。顺治四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秘书院修撰。九年,加右中允。顺治十年二月,上幸内院,召宫与侍讲法若真,编修程芳朝、黄机,命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论。宫论有曰:“伊、周、卫、霍,争介不介。”上喜曰:“此三公语。”列第一。寻谕吏部:“翰林升转,旧例论资俸,亦论才品吕宫文章简明,气度闲雅。遇学士员缺,即行推补。”寻授秘书院学士。闰六月,迁吏部侍郎。十二月,超授弘文院大学士。言官请禁江、浙签富户运白粮并织造报充机户,部议已有例禁,宫复请严饬督抚察究。大学士陈名夏得罪,十一年,御史王秉乾劾宫为名夏党,宫引罪乞罢,上命省改。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专镇,渐跋扈。宫与名夏及大学士冯铨、成克巩荐御史郝浴,命巡按四川。至是,浴露章劾三桂,三桂疏辨,上为罢浴,宫与铨、克巩皆坐误举,镌二级留任。宫以病乞假,上遣医疗治,问病状。疏言:“乞假已三月,禀体怯弱,人道俱绝,仅能僵卧兀坐。乞宽期调治。”御史姜图南劾疏语亵嫚,杨义复劾其旷职,宫亦累疏乞罢。

顺治十二年,以修资政要览书成,加太子太保。宫复疏申请,赐貂裘、蟒缎、鞍马,命驰驿回籍,俟病痊召用。十三年,敕存问,赐羊酒。十七年,诏大学士、尚书自陈,宫不具疏,左都御史魏裔介劾宫“一病六年,闻问杳然,忘君负恩”。上以宫请告无自陈例,谕毋苛求。十八年,世祖崩,宫赴都哭临,病益殆,还里。康熙三年,卒。享年六十有二,葬常州望贤坝东南(呂家塘南)。

据缪贤杨氏后人回忆,那时的望贤桥周围乃湿地一片,洼内菱蒿鱼虾充盈,芦苇丛深,堤上有良田千亩,环境非常幽静,附近村民们日出而耕,日落而归。大清光绪年间,因盛宣怀建造沪宁铁路,百名东杨氏族人硬将在望贤坝西南的碧溪庵,整体向北扛至八十丈外的西杨村碧溪河南!因从前都是泥地,肩上重量,脚下步伐难以整齐,为此受伤者不少。

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后,除望贤坝西杨村属于永丰大队外。望贤坝东杨村,吕家塘,邹家村属于邹村大队,望贤坝地名也逐渐淡出村民视野(望贤桥还在)。邹浩、杨时、吕宫后裔都是邹村行政村邻居!虽说一个是宋朝的铮臣,一个是明朝的名士,另位是清代重臣,但彼此学识名声威望是相通的,况且后人相邻而居近千年,尤其是邹浩、杨时在振兴常州教育上的业绩,对杨天义的启发很大,他所以能到常州设塾育人,说到底还是受邹浩、杨时道南理学的影响,这才有了他后来劝说缪贤改邪归正、放下武器、归顺明朝。使之包括望贤坝地区、芦墅地区、西涵洞地区等等周围无数村民免于刀兵、安然无事,繁衍至今的现实。

所以说,由宋代的杨时、邹浩,元未明初杨时后裔杨天义,清初的呂宫等历史名人构成的常州缪贤里传统文化圈,是有史实与遗迹根据的,由此延续数千年历史的地域文化底气与不断创新的自信,就是推动本市改革开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劲动力,各级政府应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抢救保护发掘,重点宣传,尽快将文风古朴的常州望贤坝(桥),打造成本市文旅新亮点。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方块糖
发送

0条评论

  • 19870
    积分
  • 3519
    博文
  • 5307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