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郑鄤研究》这本书,CIP数据核字(2019)第231466号,所以自序写于2019年11月30日。因多种原因,出版时间是2020年12月。而实际完成印刷,图书交付到作者手中,已是2021年3月30日了。所以,这是一篇迟发的自序。
《郑鄤研究》·自序
郑鄤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就官职而言实在微不足道。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改庶吉士,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去世,始终是一个庶吉士而已。
他所交游的一些同年进士,如文震孟、黄道周、傅冠、蒋德璟、倪元璐等人,都是一时名流,生前居庙堂之高,身后则青史留名。唯独郑鄤例外,被打上不孝乱伦的罪名,遭受凌迟处死的极刑,以这样惨痛的结局,而受到历史的关注。两相比较,岂不是天壤之别!
郑鄤的悲惨命运,自从他和文震孟、黄道周结为密友,相约“建言报国”,就埋下了伏笔。《谏留中疏》是郑鄤从政态度的宣言,虽然他遭到贬谪,却因此赢得不小的声誉。萧士玮说“一时抗鸣遭斥,燕都价重”,就是写照。黄道周说,“服阕起补,天下皆欲望见丰采”,良非虚言。
如果说天下清流正直之士对郑鄤寄予厚望,郑鄤无疑感觉到了这种希望。他的长子郑珏诠释,其父“十四年家食,身负天下之望”。郑鄤自己说,“国恩深重,顶踵难酬,宜自量力图报”。所以说,郑鄤首先把自己看作一个“政治人”,其次才是“文学人”。这是他的悲惨命运最主要的自身原因。
由科举进入仕途的读书人郑鄤,不只为了做官,而是想以身许国。这种思想,完全符合古代士人忠君爱国的道德标准。遗憾的是,郑鄤不仅没有获得报国的机会,反而被残酷地处死了。吊诡的是,杀他的理由并非不忠,而是不孝与淫逆。“杖母”固然是莫须有的罪名,“奸媳”更是天方夜谭。
经过历代学者对郑鄤案的研究,时至今日,郑鄤希望“后之论世君子”还他清白的愿望已经实现。多数人主要把郑鄤看作一个受害者与牺牲品的角色。但是有学者认为,“郑鄤立朝大节,正义凛然,足以彪炳千秋,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也有的学者把郑鄤归入明清交替之时,亡国、亡天下之际,“末世之真品望”的行列。如果郑鄤泉下有知,自当倍感欣慰。
郑鄤峚阳公,乃我十一世祖。虽在少年时对其遭遇略有耳闻,然年过六旬方有机缘来阅读他的诗文,研究他的生前身后,于今整整十年矣。
自2009年研究起步,到2013年汇总成《郑鄤研究笔记》一编,因故未能付印。至2015年《郑鄤传:解读明末惊天奇冤》出版,算是做成一件事情。但总觉对郑鄤的研究仍需深入,在有生之年把郑鄤研究进行到底,便是我的目标,而这本《明末郑鄤研究》就是这一想法的产物。
书稿完成之后,自觉本研究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关郑鄤的史料搜集可称丰富。这些史料不仅来自记述明末清初史事的野史笔记,而且来自晚明一些人物的诗文集子,更有些来自记录有关人物的地方志和郑氏宗谱、常郡其他姓氏的家谱,还有些则来自最新的学术专著。所用时间长,用力勤,且非一人之力。现代资讯发达,是能够搜集丰富资料的有利条件。
就写作而言,本书特别着力于两点。
一是想在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郑鄤案的来龙去脉解读得更深更透。所以本书不仅对郑鄤案件的本末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而且将后世的文人学者对于郑鄤的论述,做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另一个特点是,本书对郑鄤作为一个“文学人”,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详细的论述。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阐述,二是他的诗人角色,三是他作为晚明的八股文选家和名家,在八股文史中所起的作用。虽因我水平所限,论述难以达到一定高度;但是对于郑鄤研究开这样论述的先例,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我尝试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来写这本书稿。虽然自己尽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到底如何,就聆听读者和专业学者的批评了。
郑鄤第十一世孙 郑燮贤
2019年11月30日
于常州九洲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