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趣说古代的私营旅馆
春暖花开,最宜出游。而人在旅途,哪能没有住宿的店家?中国古代,旅馆虽有着各种各样的称谓,留宿旅人的实质却都是一样的。旅馆一向有官营与私营之分,今日我们来讲讲私营旅馆的流变过程。
商鞅变法要废“逆旅”
不同于主要为了政务需要开设的官办“驿站”,民营旅馆主要是和民间商务活动的兴起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这种最早的民营旅馆有一个有些拗口的名字,叫“逆旅”。逆,在古语中有迎接的意思,因此,“逆旅”就是迎接、招待旅人的地方了。
在古代中国,从什么时候起有了私营旅馆,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也有不少传说。其中一则说,当年帝尧要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就一直居住在逆旅之中躲避。
公元前361年,公孙鞅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说服秦孝公实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农抑商。为了限制商业,民间客栈业成了新政的打击对象,废“逆旅”就是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在商鞅看来,废除“逆旅”就可以杜绝“奸伪”“躁心”“私交”这些影响农民耕作的因素,而消除了它们,粮食收成就会大大提高。
然而,私营旅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可能被行政力量废止的。秦汉时,国家大一统,商品经济发达,私营客栈也获得了相应发展。“私馆”“逆旅”“客庐”分别是这一时期私营客栈的主要形式。
唐宋时期私人旅馆大发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横跨长江南北,非常盛行。唐朝诗人杜牧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根据学者卢海鸣、贺云翱的研究,仅仅在当时的建康城内,寺庙就多达七百余所。至今有名可录的,也有299座。
北朝寺院庙宇也相当发达。据记载,当时洛阳城中的永宁寺,就是一座大型佛寺:“僧房楼观,一千余间。”这些僧房楼观,不仅仅用来接待僧侣,也为到此的香客、路过的旅人提供食宿。
寺院作为休息住宿的地方,尤其受到士族的青睐。南北朝时期的逆旅,主要是为商人旅人服务,人来人往,环境嘈杂。士族投宿,既不习惯,也会觉得“自掉身价”,因此往往选择清净的寺院。
隋唐时的客栈被称为逆旅、客舍、村店等等。唐朝关于旅店的诗文车载斗量。比如岑参的“逆旅悲寒蝉,客梦惊飞鸿”,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等,数不胜数。
到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高涨,包括客店在内的各行店铺,争先朝着街面开设,并散布于城郭各繁华地区。
明清时期会馆盛行
会馆是明清时期特有的一种地缘性民间客栈。它诞生于明,盛于清,最早见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北京,而后逐渐扩散到全国的通都大邑。
明清会馆的出现与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明清时代各地在京的会馆,有的两省仅有一所会馆,有的一县竟有数所会馆。例如明清时京官中江西人很多,因此北京的江西会馆有66所,为各地在京会馆数目之最。此外,江南与东南沿海各省文化比较发达,应试者众,会馆就较多。云贵陕甘地处边远,再加上交通不便,会馆数目就少一些。
会馆的建筑规模亦有不同,狭隘者不过是一般四合院,一二十间房。宽敞者不仅庭院深,几重院落,房屋也在百间之上,且建有戏台以备开筵演剧之用。有的会馆还置有花园,叠山石,构亭阁,浚池塘,成为很好的休憩游宴场所。
至清代光绪年间,北京的会馆已发展到近四百所,举凡全国各地在京均有会馆。
明清时的会馆住过不少历史名人。鲁迅先生初至北京时,于1912年5月至1919年11月,曾在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内居住达十年之久,他的《狂人日记》等作品,就是在这个会馆中写成的。
明清会馆还于清朝末年随着华侨传出海外。在日本、东南亚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曾有华侨筹资兴建的华侨同乡会馆。
◎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作者孙振),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