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感觉,罗辑思维公众号里卖的书,看个把星期多半看不懂。直到有一天,一本看起来颇食人间烟火的书《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让我眼前一亮,点入囊中。
罗胖的解读是这么说的:一本既富含知识含量,又轻松有趣的小书,非常符合古人说的“三上读书”的法则,现代人没有马可以骑了,不妨在车上、枕上、厕上,随手翻一翻。
于是,趁着春节长假,我带着家人和它去了宝岛台湾。旅行的空档期,飞机上、大巴中、酒店里,我读起了它。这本书,由一篇一篇的小文章串联组成,每篇不过短短千字,但却看得有趣、会心、开怀。比如:
为什么章子怡回应姚晨“姚姐儿”网上炸了锅?为什么汤唯的经纪人要把女神最爱吃的回锅肉改成香菇菜心?台湾综艺节目里嗲声嗲气的“我汗大S”是怎么来的?北京话里,为什么能说“东便门儿”,却不能说“天安门儿”?为什么诈骗集团不花钱请个普通话标准的人打行骗电话?为什么在非英语国家不标准的英语比标准英语更好使?
这些实例我们都遇见过耶!(身在台湾,请允许我入乡随俗)这本书告诉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讲话!
北京话里的儿化,语感通常轻松随意,但凡高级、正经、严肃的就不宜加“儿”,反之,可爱、低级、不大正式的事物,则习惯加“儿”。章子怡一北京妞儿,将过生日的寿星姚晨叫成“姚姐儿”,实在是礼数不周。
经纪人自作主张把汤唯最爱的“回锅肉”改成“香菇菜心”,只因回锅肉是普通人家的下饭菜,大明星的最爱如此金黄油腻岂不毁其女神范儿?而香菇菜心背后,则是隐约可见的健康、素食、清淡,甚至还能扯上低碳、环保、慈悲。
台湾话把“和”说成“汗”,好多人以为是受福建话的影响。哪知追根溯源,竟是“老北京”齐铁恨先生当年在广播电台里教全台湾人民国语的时候,使劲过分了,原本是轻声的字一来二去读得变成了四声的“汗”,以至于1949年以后台湾出的字典里,都标成了han。
看完,于是乎,来源于生活的语言学案例,我也可以举出几枚来哟。
那天一踏上台湾的土地,台湾导游刘导带我们出关,换币,一番交代后,大家各自行动,刘导说,“待(四声)会儿,我们在二号航厦(xia)楼下集合。”他讲了三遍,我愣是没明白,等他指着头顶上的“二号航厦楼”五个字,我才懂。他发的音是厦门的厦,不是大厦的厦。而在我们大陆,厦只有用在厦门才叫xia。我百度了知乎,有人回答我,台湾地区厦字只有xia一种读音。
在台湾,洗手间不叫厕所,大多叫化妆间、化妆室、洗手间等等。台北、高雄、花莲、垦丁……不论在景区还是街区,化妆间里,水池干净,水流很冲,热门景点的化妆间位置也很多,没有异味,坐式马桶和蹲坑式便池都有,手纸桶百分之九十九有纸可用。看一个地区的文明进步,谁说洗手间不是一个窗口呢。我女儿说,台湾的建筑破破旧旧,但卫生间却比大陆的要方便干净!我告诉她,难怪人家可以不叫厕所,叫化妆间。
这本书告诉我,语言学的研究一点都不枯燥,只要你善于观察和思考。身边小事,明星八卦,新闻公告,信手拈来,细细掰开,总能看到小事情里面有个大大的语言学原理。
回常后,我陆续关注了几个语言学公众号,发现了更多平淡生活里的语言奥秘:为什么我们常说“番茄酱”而不是“西红柿酱”呢?为什么我们会因为某个人的口音,而对他喜欢或反感?为什么“结婚之前”和“没有结婚之前”似乎意思一样?迪斯尼动画里不同人物的英语口音,原来也有很多讲究。
当学问不再是殿堂里的高深内容,变成每天都可以发现的规律,接了地气,我们每个人永无止境的好奇心也可以大大地得到满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