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妇女节!
在汉朝,这个节日名“乞巧节”
这一天,妇女们沐浴更衣
穿上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
或走亲访友
或回娘家团聚
或逛街赶庙会
就连平时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
也可以自由出入
除了七夕
元月十五、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和九月初九等
也被看作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女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
头戴石榴花,佩戴五彩饰物
漂漂亮亮地过节
也是很嗨哟!
古代妇女节都怎么过呢?
一
元月十五
有人说元宵节是“古代狂欢节”+“妇女节”,这话一点不假。
“正月十五大似年”,上元之夜灯火通明,人们纷纷走出户外闹元宵。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对妇女的束缚极其严格,年轻女子更是长期深居闺中,不得外出。
然而,元宵节是个例外,女性不但能走出深宅大院,还可以到大街上彻夜观灯游玩。从《雍洛灵异小录》可知唐代:“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由此可见,说元宵节是妇女节,可谓实至名归。
二
三月初三
三月初三,古代女子会把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这样就不会犯头痛病,在这一天女子也会出去游玩。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有写到:“呼是日为女儿节。”
三
五月初五
古代把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也称“女儿节”。这一天,年轻的女子都会在自己的头上插上一朵鲜艳的石榴花,还有些人会用花红绫线结成樱桃、角黍、葫芦等形状,佩戴在女孩子身上。明沈榜《宛署杂记》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明代在《帝京午目歌》中也描述有“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薄角黍榴花辰”。
四
七月初七
最热闹的“妇女节”当属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这个“妇女节”从汉贯穿至明清,最为源远流长。汉乐府记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传说织女为天帝的女儿,花容月貌,心灵手巧,是中国古代女性勤劳、聪慧与善良的化身。于是,七夕节开始向“乞巧”习俗转变。
七夕之夜,有女孩的人家,通常要摆上瓜果、女红,以乞求织女把纺织和刺绣等技艺传授给她们。这一天,妇女们可以穿上盛装,走亲访友,回娘家团聚,逛街赶庙会等。就连平时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也可以自由出入。古代许多男女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也由此产生。
五
九月初九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大家会有登高的习俗,但这一天古代的父母也会将女儿接回家一起吃花糕,明代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提到:“(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亦称女儿节”。
古代的“女儿节”更侧重在女儿与父母之间情谊的互动,以及未出嫁时,女儿家的娇嫩美好,对未来充满想象;现在的妇女节则是反映出女性的独立意识,显示女性地位的提高。两者虽然意义侧重不同,但都是独具特色的,都是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女性都要好好享受自己的节日,感恩前人为我们的付出和学习前辈的精神。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简写IWD),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于1922年开始实行三八节。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三条规定:妇女节(3月8日)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放假半天。
以上内容来源于武陟图书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