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日报》整版刊登了我的知青回忆录
—— 我的家庭档案故事(4)
2019年4月份,我发了一篇回忆下乡经历的稿件给《常州广播电视》报。5月7日,我向单位老同事冯乃庄询问报社的联系电话。她家里订阅常州广播电视报已多年。她将联系电话从微信上发给我后,我即打电话给常州广播电视报社编辑部。一位女孩接的电话,态度很和善,声音清脆悦耳。她说负责该版面的记者外出了,叫我8号上午再打电话来。8号上午,我再次打电话给报社编辑部,还是那位女孩徐啸啸接听的,她马上就叫“常州往事”版编辑刘进老师接听。我询问稿件收到否?他回答说:稿件收到了,文章写得很好,准备发稿的。我证实稿件收到就放心了,所以也未好意思问他何时能见报。
为了有备无患,我在附近报刊亭订阅了5月份的4期《常州广播电视》报。5月10日傍晚,我从机关食堂吃了晚饭后回家,顺便在路口报刊亭取报纸。拿到报纸,我随手一翻,突然瞥见头版“导读”上一行粗黑体字:那年我到宜兴扶风插队,再扫了一眼,下面还有三行字,大约是:1969,常州一中68届,宜兴扶风插队等字眼。我顿时一激灵:这不就是我的文章吗,难道已经刊登了?!按照红色尖头标示,我赶紧翻到第7版,一看,居然真的已经刋登了,除了广告以外,文章登了整整一个版面。当然,题目改了,叫《1969,我从常州来到了宜兴扶风》。
我撰写的回忆下乡经历的原文共有12000多字,分为上下两篇。这次刊登在《常州广播电视》报上的是上篇的一部分章节。我的知青回忆录题目叫《我的知青梦》,题目意思很简单:就是把这一段难忘的蕴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的经历当作“南柯一梦”,如此才能坦然自若地面对过去。这个“梦”并不是现实中的伟大理想、宏伟目标之类的意思,但还是有一些读者会有此联想而误解。《我的知青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题目叫《难忘“烧香港”畔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下篇题目叫《回望北上豫东青春张扬的打工生涯》。上篇主要记述的是下乡前期在江苏宜兴农村劳动的经历,下篇主要记述的是下乡后期赴河南沈丘、项城两县打工的经历。当时写作时想不到什么特别确切的题目,就借用了在某一个时期内比较时髦的用语,但是自己也一直感觉到这两个题目都不甚理想。但是“烧香港畔”和“豫东”是特指我当时所处的地点环境,这是借用不了的。
《1969,我从常州来到了宜兴扶风》大约2600字,分为3个小段,是从6000多字8个章节的《难忘“烧香港”畔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中“浓缩”而来,删去了比较艰辛的干农活章节。想想也是,现在生活幸福了,大家都很开心,再去回想某些时期的艰苦生活,扰得心情不愉快也无必要了。
俗话说:好事成双。时至2个月后的7月,我的第二故乡宜兴的《宜兴日报》同样刊登了我的知青回忆录文章。7月11日的《宜兴日报》第4版副刊《阳羡纪录》以大幅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的知青回忆录,标题为《奔向广阔天地》。《宜兴日报》的版面尺寸是四开。用如此大幅的版面刊登我的文章,这是数十年来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从未得到过的最高“待遇”。这应该是全体知青的荣光,是献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的一份厚礼。我不由激动地感慨:家乡父老们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曾经在这片热土上战天斗地、奉献青春芳华的知青们。
发表在《宜兴日报》的《奔向广阔天地》一文,编辑在保持文章内容原样的架构上,特意增加了前言和后记,五个章节的小标题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也有所整理修改。如此一来,经编辑精心修改后的文章及精美的版面设计,给人以清新夺目的心灵感受和视觉冲击,更凸显和适应和谐正能量的社会主旋律。
修改后的五个章节的小标题如下:老乡很热情,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一场火灾后,我们感恩满满;文艺宣讲,锡剧小戏常常爆满;不甘贫困谋出路,人人苦心学手艺;春风渐起雄心壮,回乡创办服装厂。
《前言》的文字全部是增加的,全文如下:
知青上山下乡,一段极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在那段经历里,有热血,有艰辛,有酸楚,有苦涩……转眼,已是半个世纪。知青岁月里的那些人和事,宛如山花,开满记忆的原野。
对于有着强大心灵领悟力的人而言,人生从来就没有白走的路。在那段岁月里,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汗,扛过的难,走过的山路,住过的村庄,结交的老乡,学到的本事……这一切构成了独特的母体,让一粒沙,在困境中接受洗礼,实现信念的升华,成为拥有高贵精神质地的珍珠。而美丽的珍珠,必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闪放出夺目的光华。
《后记》共有两小段,笫一小段的文字是文章中原有的,笫二小段的文字大部分是增加的,全文如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了祖国大地,成千上万的知青重新回到了城市。我于1979年1月进了常州玻璃钢造船厂。1982年,国家创新办学体制,我怀揣强烈的求知欲望,考取了电大,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第一届文科生。1985年底,我从电大毕业后被招录进入农工党常州市委机关工作……
我常想,知青生活是艰辛的,但艰苦的岁月也磨炼人,培育人。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好好把握,这笔财富会让我们更强大,更富有。在插队的日子里,我们担过粪,修过渠,送过粮,割过谷,扬过场,开过船……在看似贫瘠、无望的日子里,我们挣扎过,努力过,奋发过。这样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国农村,与最基层的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了解他们的诉求,由此升华精神,锤炼信念。这一切,让我们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任凭寒风凛冽,任凭恶浪惊涛,都无所畏惧。这,也是我们知青一代收获的宝贵精神财富。
知青回忆录见报,能够让了解知青这段历史的人重温这段历史,让不了解知青这段历史的人来了解这段历史,更要让历史永远铭记住这段历史。这也是我们众多知青回忆录撰写者的初衷。
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