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来,牛的形象更加丰富起来,同时也形成了许多更为实用的作品来。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水准与艺术追求,同时也是体现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前人的聪明才智。
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的开元铁牛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开元铁牛
唐开元年间,随着蒲州一带经济的发展,蒲州城成为唐朝六大雄城之一,其重要的交通联通地位越加凸显出来,旧的竹索连舟桥已无法适应两岸的交通流量。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明皇上疏,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唐明皇听后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经过满朝文武的集思广益,最终的造桥方案被拿出: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开元年间属盛唐时期,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历经苦战后铁牛铸成。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
《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正因如此,开元铁牛也在实用性之外增添了许多人文及艺术色彩。
唐代韩滉 《五牛图卷》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亦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当属身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是中国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唐 戴嵩 《斗牛图》
除此之外,还有唐代戴嵩《斗牛图》、宋代刘履中《田畯醉归图》、宋代李唐《百牛图》、明代李宗谟《东坡先生懿迹图》等多幅“牛画”流传至今,颇有特色。
宋 刘履中 《田畯醉归图》(局部)
宋 李唐《百牛图》(局部)
明 李宗谟 《东坡先生懿迹图 》(局部)
从古至今,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从《周礼》中的“牛人”到唐宋众多字画,牛一直在生活中与我们悉悉相伴。同时,也用它朴实敦厚、任劳任怨的性格鞭策着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辛丑牛年,“牛人牛事”仍在继续,借此机会,亦祝各位新春快乐,牛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