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商业盲盒有法律风险
无所求
春节市场上一种潮流“盲盒”引起了消费者的好奇。“盲盒”就是在你付完钱、拆开盒子前,并不知道买到手的是什么东西,只有拆开盒子,“谜底”才会揭晓。最初,通常装的是玩偶;如今,化妆品、文具、生鲜产品等领域都刮起了“盲盒风”。近日,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提出“盲盒”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时髦玩意儿,你觉得好玩吗?你会不会去购买?
奖品盲盒尚可把玩。不久前,中国常州网举办的一次征文颁奖会,与会登记时,相关获奖者自己抽取一个小折纸;到座位上翻开看是一个号码;散会时分别领取预先贴上该号码的盲盒。颁奖者事先不知道谁将领取哪只盲盒,领奖者事先不知道自己会领取哪件奖品,打开盲盒才知道,富有期待好运之刺激,满有冥冥相遇之好奇,颇有确定性的不确定体验之乐趣。过年过生日给孩子礼物,老师给学生发放奖品,老板给员工发放利是,采取盲盒方式,可以调动情绪,活跃气氛。
商品盲盒未必好玩。奖品盲盒,不需获奖者掏腰包,得多得少,得贵得贱,可以满不在乎。但商业盲盒,要消费者花费真金实银购买;确定性的货币量,交换不确定的盲盒,就悬了。得到好货,吉星高照,欢喜兴奋;得到贱货,流星划过,失落沮丧。买家玩一两次,刺激刺激后马上收手,愿赌服输,则问题不大。若感到伤筋动骨,或陷入痴迷不能自拔,则后果难料。据披露,前年有近20万消费者每年花费2万多元在盲盒上,去年“双11”天猫上有商家9秒钟售罄5万5千个盲盒,某夫妇4个月花了20万在盲盒上,甚至有人为此耗资百万,如此赌博人生,为盲盒失去理性,实不可取。
商业盲盒有法律风险。消费者购买盲盒,实质是购买盲盒隐藏款(限量款)的抽中概率。商业盲盒隐藏款的抽中概率,如同有奖销售的获奖概率。商业盲盒其实与有奖销售同质。有奖销售因无法鉴定获奖概率,商家多弄虚作假,而被严格规范,似已偃旗息鼓。大部分盲盒商家并不明示隐藏款抽取概率;即使明示,消费者也没办法验证,何况市场的有效监管仍在探索中。盲盒商家有非法经营牟取暴利的法律风险,消费者有易入陷阱难以维权的购买风险。消保委呼吁加快研究和推进盲盒市场规范的立法立规,建立和完善盲盒隐藏款投放量和抽取概率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强盲盒市场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