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 厨房燃料的变迁
吴尧舜
春节将至,每当我走进厨房,点燃天然气准备大年夜的饭菜时,看见那莲花似的蓝色火焰,心中就有一种难以表达的幸福感。情不自禁地想起多年来,我家厨房燃料的变迁,就像电视连续剧那样一幕一幕的浮现在眼前。
我出生在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厨房用的是土灶铁锅,燃料是麦秆、稻秆、玉米秆和棉花秆。人多料少,每户都很紧张。我的任务除了读书外,在放学的路上,还要捡些树枝、木块、芦苇等,星期天还要跟父亲一起上山砍柴,帮助家里储备。
这样的燃料,烟气熏人。母亲是第一受罪人,右手拉风箱、左手向灶里塞树枝、稻秆。一顿饭烧完,母亲就变成了花脸。满屋乌烟瘴气,烧出的水、炒出的菜也有烟火味。浓烟常使母亲咳嗽不止,母亲期盼说:“啥时能跟城里人一样,烧上煤炭哇!”
到城里工作几年后,单位分配我们夫妻俩一套60平方米的5楼住房,有单独的厨房,而且我们也用上了计划供应的蜂窝煤。用上蜂窝煤,不用再受麦秆、稻秆的煎熬了。但是,搬运、储存和来火慢、火力小等问题又困扰着我们。
住在5楼,送煤的师傅都是把煤放在楼下,之后就得靠我们自己一层一层、一桶一桶地往楼上拎,还得找个安全的地方存放,既劳累又耗时。
每天下班回家,先加煤,开炉门。等一段时间,炉火蹿起来了才能烧饭、炒菜。若中途火力不行了,又得重新加一只蜂窝煤,又得等火上来。经常是晩8点多钟才能吃到晚饭,我们的业余时间都被蜂窝煤耗掉了。更耗时的是下班回到家,炉子熄灭了,还得拎着煤炉到楼下重新生炉子。这一来,吃饭时间就更晩了。孩子哭,妻子怨,常耽误我们的工作,影响孩子的学习。
90年代初,厨房燃料发生了巨变。我们用上了坛子液化气,与煤炉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使用时,开关一拧,火苗呼呼直冒。火力猛,炒菜烧饭很快就好了。无污染,没有烟,没有灰,没有味。
有一次妻子洗澡碰到了尴尬事,头发都打上了肥皂。突然,坛子里没气了,她叫苦不迭,大发脾气。我只好骑车跑到几里地以外的换气站,换来一瓶气。从1楼背到5楼,迅速换上,才得以解决,我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从此,我们吸收教训,家中多备一瓶,随时应对不测。
改革开放进入新千年,我俩收入日益增加。贷了部分款,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借此机会,我们也来了个“改朝换代”。新房新家具,新厨房新能源。厨房不但接通了天然气的管道,还添置了现代化智能型的高压锅、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等,一应俱全。
如今,我们的新厨房既有情趣,又有品位。下厨不再是烦人的家务活了。想吃什么,用什么家电应有尽有,只要手指点动一下,便可“烹煮三鲜美,调和五味羹”,做出好饭好菜来。从此,结束了把时间耗在锅台上的日子,留下了学习、娱乐的美好空间。
回想起来,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春天,带来了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