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天眼”】 平塘,平塘,谁的名字?
新华社贵阳2月1日电(记者齐健)
给我一个大窝凼,送你一颗“平塘星”!是谁点亮这颗星?
打开卫星地图,贵州平塘的地貌好似布满褶皱的大象皮肤。放大了看,才看清“漏斗”状的天坑群。天坑中有一个叫大窝凼,就是科学家寻觅十载为“中国天眼”找的“家”。
天空视角看“中国天眼”和它所在的喀斯特山区。(资料来源:新华社现场云——60万米高空看贵州)
因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落户这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建议,将中国人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平塘星”,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认可。
2013年5月23日,天上多了一颗“平塘星”。
“天眼”的落户,是平塘人的骄傲。早在1995年平塘县接待射电天文国际学术会议考察活动期间,县城街头就曾拉起欢迎各国专家的横幅。在当地还流传一个段子,平塘为“平躺”观星,意思是平塘得天独厚的地貌帮助“天眼”安逸地“躺”着观星。
在贵州平塘,无人不知“天眼”。“天文学家的眼睛是望远镜,医生的眼睛是显微镜,海军战士的眼睛是潜望镜……”十多年前,黄章庆还是克度镇靛塘小学一名代课教师,一天,他正在给一年级学生上《奇妙的“眼睛”》一课,一群陌生人走进教室,看着黑板上的字笑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彭勃在平塘县靛塘小学的老照片(摄于2007年),背景黑板上写着三行字:“天文学家的眼睛是望远镜,医生的眼睛是显微镜,海军战士的眼睛是潜望镜”。
十多年后,那群人真把望远镜建成了,地球上多了一只最深邃的“眼睛”。为了望远镜能“安静”地仰望星空,黄章庆和靛塘小学以及数千平塘人,搬离故土开启新生活。
平塘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天眼”,还有“天坑”和“天书”,是为“三天”奇观。最有名的打岱河天坑群,天坑深度从300多米到500多米,是海洋向陆地变化过程的“活化石”。“天书”又叫“藏字石”,有专家考证形成于2.7亿年前的岩层中,亦属地质奇观。
过去5年,平塘走过跟许多贫困县一样不平凡的“摘帽”路。在天坑群上开路凿沟,实现了超过30户的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和饮水工程,9万余人投身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自食其力脱贫。
图为三面环水,被誉为“玉水金盆”的平塘县城新貌。(新华社发 代传富摄)
“观天探地、世界唯一”,越来越多外地人知道平塘的招牌,越来越多靠“观天”牌吃上旅游饭的平塘人也忘不了一个人,他叫南仁东。
20世纪90年代,时任平塘县副县长的王佐培,负责联络望远镜选址,诧异这个天文学家太能吃苦。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他的眼睛里充满兴奋,像发现了新大陆。”
2018年10月15日,一颗小行星为“天眼”巨匠点亮。
“南仁东星”和“平塘星”,两颗星“互粉”,注定不能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