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 “穿”越七十年的服饰记忆
吴尧舜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老百姓的着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件小小的服饰,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记忆,见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百姓的小康生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紧缺,人们的生活贫困,当时无论是购买服装、棉布还是日用纺织品都需要布票。一件衣服,家家户户是缝缝补补,从大人穿到小孩。我家兄弟姊妹多,生活贫穷。“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破老三,” 这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我是老三,到我身上的衣服不断旧,而且补丁多。“母亲说:“你小,穿差点没人注意。” 其实,老大穿的“新衣”,大多也是长辈们穿剩下来后,母亲用她那双手“再加工”而成的。记忆里,昏暗微弱的灯光下,“慈母手中线”的印象很深。
进入七十年代,大街小巷流行的是,身穿军便装、脚穿解放鞋、再挎一个绣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黄绿色军挎包,是当时年轻人最时髦的服装搭配。后来,工人阶级是领导一切的时候,工作服是工人的标志,参加社会活动、会议、谈恋爱、流行的就是工作服着装。除此,没有第二套着装打扮。
再后来,开始有了中山装和军便服。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盛行穿中山装或军便装。记得那年,我们全家福合影,照片中的我穿的就是中山装。
八十年代之后,衣服用料的种类多了;夏天穿的的确良,海魂衫,春秋天穿的涤卡,还有涤纶等。“的确良”由于挺括不皱、结实耐用 十分流行,虽然不用布票,但价格较贵。当时在人们眼里,既高档又时尚。
随后,“假领头” 出现了,又叫“节约领”。其实只是一个领子,连袖子管都没有,只有一小半截露出衣领的外面,外面套上中山装或军便服,让别人从表面看,感觉像穿了一件真的白衬衣。没有多久,服装式样有些变化了,人们开始穿两用衫、夹克衫、牛仔裤……。
改革开放的门开大了,人们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装上得以释放。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服装,令人眼花缭乱。花裙子、蝙蝠衫、喇叭裤、一步裙、西装、旗袍、风衣都纷纷出现。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街上流行什么,年轻人就争相模仿什么,“赶时髦”。在常州,露脐装、吊带背心、超短裙、半截裤、牛仔裤,“奇装异服”很早就走上了街头。
我那时穿西装较多,一方面是工作的原因,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西风东进,也“赶时髦”。毛料西装我有几套,单排纽、双排纽、两边开衩、中间开衩的都有。出席重要场合一般都西装革履,仪表堂堂。再后来,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比如皮尔卡丹、鳄鱼、耐克、阿迪达斯、花花公子等等。
最近几年,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不再盲目追求时尚,相反崇尚个性化。久违了的香云纱、绣品、绫罗绸缎等高档面料在服装中,也时有可见。
最让人欣慰的是土布、蓝印花布重回人们视线。过去,认为高贵毛料中山装和各式西装,也早已压箱底。有些人穿上美丽的土布休闲衫,觉得具有东方民族元素的服装很自信,既朴实无华,又简单舒适。
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质的飞跃。百姓小康生活后,人们穿衣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避寒保暖。款式、品牌、面料、质感成为很重要的择衣标准。
不难发现,国人在穿衣方面,过去是追赶潮流,如今是引领风尚,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是文化自信的回归。也见证了七十年来民生小康生活服饰发展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