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馍,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平常吃的主食之一,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但是说起花馍,却不是那么熟悉了。
花馍,顾名思义就是做成的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馍,花馍又称为“面花”,不仅可食,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其中山西闻喜的花馍更是出名。
面花的起源与传统民间的饮食和信仰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墓葬出土的唐代面塑遗物表明,这种民俗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北方地区,面花塑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制作面花。这些面花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这种自发的面花塑作活动充分展示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使蕴涵在民间习俗中的文化传统得到自然的传承和彰显。
各地不尽相同的风土人情和礼俗讲究造成面花艺术丰富的表现形态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面花制品别致的造型和斑斓的色彩将传统节日的文化空间装点得分外美丽。
在花馍制作中上碱是个技术活,不过发好面后的揉面绝对是名副其实的体力活,来不得半点偷懒。一定要功夫到家,一直揉到面团切开没有气孔为止。整个过程需要耐心沉稳,不急不躁来完成。除了揉,随后还有切、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接下来就是剪枣、安枣及镶嵌豆子。
然后就是开始上锅蒸了,这一步更有讲究。如果火过大,蒸出的花馍往往容易开裂;火过小的话,花馍又不容易熟。
花馍蒸熟后就该点色了。别小看这道小环节,点色也挑剔,讲究要俏。几乎是施粉则太白,点朱则太赤,难着哩!
整个过程下来用心、费力、耗时,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人如此,花馍亦然。
花馍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
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