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1978年合肥GDP突破10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15年突破50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0亿元。
让我们对比一下常州:
1978年常州GDP为17.57亿元,1994年为315亿元,2006年为1569亿元,2015年为5273亿元,2020年为7700亿元。
根据刚刚结束的两市“两会”透露的“十四五”规划,2021年合肥GDP增速为8%,常州为6.5%左右;2025年合肥GDP将达到1.6万亿,而常州则把目标设定为突破1万亿。
常州的增幅在全国来讲,属于一流高手水平,经济实力在全国的排名从30名外,逐步挤进30名内。如果说在一流高手之上还有顶尖高手的话,苏州、南京、重庆等市应当属于顶尖高手。而在顶尖高手之上,更有合肥这样“妖孽”级别的存在。
合肥为什么能够以这样匪夷所思的增速发展?
有人把原因归纳为“赌城”。“赌城合肥”最近甚至一度成为网络热点。有人甚至举证说,2008年GDP只有300亿元时,合肥市政府拿出100亿“赌”来京东方投资设厂;2017年又以巨资“赌”来合肥长鑫生产内存条。对于这种哗众取宠般的“赌城”说法,合肥有关部门回应称,“合肥不是‘赌城’”,“谋划重点产业,推进重大项目,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重点在于大胆假设、专业谋划、科学决策、精细管理、持续支持”。
2021年1月25日《合肥晚报》A4版刊发了一则新闻,标题为“全国第4 全球第16”。新闻说,合肥连续两年位列“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前20。在2019年的排名中,合肥名列全球第19位,“此次排名,合肥再度跻身TOP20,且上升3位,排名第16。”“2020年,合肥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物理学等领域,接连诞生大批重大突破成果。”“去年一系列‘走在’国际前沿研究的重大突破成果的‘诞生’,对此次合肥排名的上升起到关键作用。”
2019年12月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发布了一篇文章:《合肥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该文章说:“200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7.88亿元,2018年达256.65亿元,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21.4%。200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13%,2017年达3.24%”;“十几年间,合肥迅速迈向‘创新之都’,与上海、北京等同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与南京、杭州同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合肥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这两篇文章读完,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基础前沿研究”走在全国、全世界前列,“创新引领”形成“创新之都”,是最具说服力的原因。脚踏实地,在基础与创新研究上不投机取巧,实打实地久久为功,这是厚积薄发的典型代表。
相比合肥,常州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走捷径”,从最初的“星期六工程师”,到当前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从外地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研究中心,无非是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拿到常州来“产业化”,依靠的都是外部人才、外部技术、外部力量。一旦别的城市也加大吸引力度,本市的发展就难免大受影响。常州就是缺少合肥那样的“内生动力”。
合肥已经完成了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转变,常州则正在推动从“常州制造”到“常州智造”的转型。“制造”与“智造”一字之差,反映的恰恰是“创新追赶”与“创新引领”的区别。希望常州能虚心向合肥学习,早日实现“常州智造”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