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刘海粟先生诞辰125周年,“笔底云烟——刘海粟和他的黄山写生”和“黄山归来再登顶——刘海粟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纪实文献展”两大特展近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同时对外展出,呈现了从1918年到1988年,刘海粟在70年中“十上黄山”,以及1990年,95岁的刘海粟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作画的诸多作品与史料。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从“十上黄山”的大量原作到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的文献展览,在刘海粟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展览以写生为切入,反思百年前的“美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刘海粟先生美术教育的开放性与立足中国艺术精神的写意畅神,也给当下的美术教育与创作提供了诸多思考之处。
“写生”贯穿刘海粟先生的艺术之路,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
图文/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笔底云烟——刘海粟和他的黄山写生”展览现场
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册大开本的《刘海粟黄山纪游》,其中收入了一册14页刘海粟速写图册。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版的首本刘海粟作品集,收录的是他1954年黄山写生作品。
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刘海粟黄山纪游》封面
1954年秋,在阔别黄山十余年后,刘海粟第六次登临黄山,并在散花坞和玉屏楼住了三个多月。他一手拿毛笔,一手拿油画笔,将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飞瀑、泉潭尽收笔下。
1988年,刘海粟第十次登临黄山照片
但此后至《刘海粟黄山纪游》出版的1979年,25年中刘海粟未曾到访黄山,期间他经历了两次中风和“文革”的浩劫。但只要手能动弹,刘海粟就没有放下画笔。他埋头作画、写字,苦练基本功,并且思考如何在艺术上闯出新路,并凭着六上黄山所积累的素材,忆写黄山。
当多年沉寂之后,得知自己的写生将集结出版,1978年12月13日,刘海粟在北京饭店以毛笔写下《刘海粟黄山纪游》自序,他在其中写道:
展览现场《刘海粟黄山纪游》
“我爱黄山,六上黄山,画了大量黄山写生。油画、国画、有泼墨、有泼彩、有白描。此册黄山图,游览诸峰,随手写景,不勤落寻常。有的以线条为主,用干湿不定、深淡不同的墨色,勾勒岩石纹理、峰峦结构,表现黄山的地质形貌。有的用墨色的浓淡,使云霞在奇峰松海中飘动。黄海奇景,通过我的感受,通过我的心灵深处,表达我对黄山的深厚感情。”
展览现场《刘海粟黄山纪游》等册页
这篇自序也一并附于1979年版的《刘海粟黄山纪游》,其中讲述了自己对黄山的情感,以及六上黄山之时,如何以随手写景、或以线条或以水墨的方式速写黄山之景。
展览现场《刘海粟黄山速写册》,1954
如今要寻1979年《刘海粟黄山纪游》的出版物已然不易,但当年出版物原作在“笔底云烟——刘海粟和他的黄山写生”中展出,通过阅读刘海粟的自序、对应解读其写生作品,再延伸看其黄山创作,能看到写生与创作一脉相承的关系。正如,自序中所说,“入黄山而又出黄山,我的黄山画中,有许多自己的影子。”
刘海粟国画写生作品《黄海奇观》册页
黄山写生与“笔底烟云”
1912年11月,刘海粟与乌始光、张聿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写生,并引导学生进行各项写生活动,以研究客观世界,静物、石膏像、人物、人体、风景和工厂,如今有不少照片记录下美专学生户外写生课程。
上海美专龙华写生
展览现场特别呈现了刘海粟为上海美专函授部撰写的特别讲义《写生新说》,这套1918年至1919年结集出版的讲义分为“野外写生之准备”、“检定写生之地点”、“户外写生之画法”、“画幅之结构”、“调子之团终”、“色彩与感觉”、“写生放大”等多册。从封面大致可知,这是一套告诉学生如何筹备户外写生,到如何最终将写生稿放大为绘画创作的教程。
刘海粟为上海美专函授部撰写的特别讲义《写生新说》
回溯历史,如今艺术院校下乡写生的课程多来源于上海美专,一年两次的“旅行写生”被写入课程制度。1918年4月,首次“旅行写生”课由刘海粟带队,率两班学生15人,奔赴杭州西湖,归来后举办旅行写生成绩展,出品200余幅,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深远。一直到1948年春,他还是和其他老师一起率高年级学生去杭州进行油画写生。
上海美专赴杭写生途中
刘海粟的主张或来自康有为的影响,康有为以唐宋绘画与欧洲古典绘画中写实重形的共同点,探究中国画的流脉;另外一位对刘海粟影响很大的是蔡元培,在1918年提出过,“中国绘画始于模(摹),外国绘画始自实写……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
上海美专杭州旅行写生
上海美专的“写生课”便是将这些思想落实到教学中,《美术》杂志(从1918年至1922年,上海美术学校一共出版了以“上海美术学校美术杂志社”发行的《美术》杂志三卷,共八号)中也呈现学校1920年、1921年以及1922年三次由学校教授记录的外出在江南地区的写生情况。然而,在写生中,刘海粟体会到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表现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性格,注重中国艺术的固有特点,这是提高创作思想。
展览现场刘海粟油画《黄山温泉》(1954)、中国画《玉涧温泉》(1980)
展览现场,还将刘海粟黄山作品,以新的视角重新组合展示,其中油画《黄山温泉》(1954)、中国画《玉涧温泉》(1980)、《白龙潭》(1982)、《黄山青龙潭》(1980)四件描绘黄山之水的图并置,对应观看,其不同时期西画和中国画创作对类似景物的描绘和观察方法的异同、同为中国画作品表现方式的异同、书法用笔如何体现在绘画作品中、中西绘画又如何在刘海粟的笔下互鉴融合……不同观众对于四件水图或会给出不同的观看体验,但均指向了其努力更新现代绘画语言,不断寻觅新的表现对象拓展中国画题材疆域。
刘海粟,《白龙潭》,50.6cm x 95.5cm, 1982
在此之后,一排不同时期的油画创作,虽然看似取法西方绘画,却融入和突破中国笔墨技法。这一排油画中部分作品的创作年份是1954年,对照同年写生册页,发现他将东方线的艺术融入西方艺术的块面之中;以中国山水画中烟云的表现手法转化为油画语言;其中既有印象派的影子,又可见中国传统的“写法”、“积墨”。
展览现场
刘海粟,《黄山散花坞云海》,72 x 92cm,1954
这些融汇与创新的基础是“师自然、师古人”,刘海粟受石涛、八大山人画风影响颇深,又学习和研究了西方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绘画艺术,对莫奈、梵高等人的体会与心得尤深。展览中两件1975年创作的立轴山水,看似仿董其昌笔意,也融入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其指向的是,1970年代末,刘海粟以泼墨泼彩的黄山开启了20世纪山水画写意重彩的新篇章。
展览现场,1975创作的两幅立轴山水
展览以一件1935年的《古松图》作为尾声,这是其第三次登黄山所绘,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刘海粟关于黄山作品。在该画的题跋上,刘海粟记录下了1935年11月,游黄山时在文殊院遇雨,加衣、烤火依旧不能寐,便以“不堪书画之纸笔”写生院前奇古松树中的一棵。左下有蔡元培的题跋,赞美刘海粟画黄山松的笔力,其中更是可见他与蔡元培、康有为的联系。
刘海粟《古松图》纸本墨笔 1935年
从1918到1988年,“十上黄山”贯穿了刘海粟的艺术生涯,对景写生则是“十上黄山”重要的创作方式,从某种意义是上说,写生也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览现场
黄山归来,再上科罗拉多大峡谷
1988年,刘海粟“十上黄山”画上句点。1989年,刘海粟首次访美。一年之后(1990年4月),95岁的刘海粟再次赴美,在5月22至24日,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这些原本只是文字记载的内容,因为海外华人张善利先生无偿捐献给刘海粟美术馆的当时刘海粟赴大峡谷写生作画时的珍贵一手照片和影像资料,而生动可亲,95岁的刘海粟在写生前去画材店准备、乘小飞机换汽车进入大峡谷、在大峡谷公园与小松鼠互动,以及对景写生的两幅油画和一幅国画作品……
刘海粟在科罗拉多大峡谷创作
“黄山归来再登顶——刘海粟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纪实文献展”便是以张善利先生的捐献为引,以文献的形式,揭开刘海粟在美国,以及大峡谷的足迹。
在看完“刘海粟和他的黄山写生”后再看美国写生,能看出其一脉相承的艺术理念,其中影像的展示,更是将其展出其写生方法,也让观者了解这段鲜有人知的历史的细枝末节。
刘海粟《大峡谷》油画 1990年
1990年5月22日,刘海粟与夫人夏伊乔共同游览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并在大峡谷写生,创作了第一幅油画《大峡谷》,历时两个多小时完成。1990年5月23日,刘海粟在大峡谷写生作第二幅油画《古柏》。
油画《古柏》创作过程
在现在看来并不清晰、1990年代用家用DV拍摄的视频中,海老虽然有时以轮椅代步,但写生时,依旧精神矍铄,出笔果断。尤其是《古柏》一件在油画的笔触和涂抹中,书写性依旧透显。
“在古塔不远处,海老看到一棵老柏树,脱了皮显得枯干的树干上,却爆出满枝新绿,在阳谷下生机勃勃。海老喜出望外,惊呼:奇迹!奇迹!这真是生命的奇迹!我要把这棵古柏画下来。”当时的在场者口述回忆称。配合视频和图片观看,还原的是刘海粟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三天,也包含了这位95岁老人永葆探索之心的性格和对艺术的感悟。
刘海粟《古柏》油画 1990年
1990年5月24日,刘海粟在大峡谷对景写生第三天,创作了第一幅也是唯一的一幅中国画。与油画使用画架、坐着作画不同;中国画创作则是铺纸、站立挥毫,以毛笔写就美国之山。
虽然这三件作品并未见实物,但通过文献资料,看到海老晚年艺术活动纪实。
刘海粟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第三天画中国画
1990年的美国,让人不禁想起二十世纪20和30年代,刘海粟两次东渡日本,两次欧游,考察美术与各国著名艺术家交游论艺。在学习西方油画的同时,也将中国艺术推广到欧洲。
近70年后,经历了“十上黄山”和生活的累积,在融汇中西后,以更阔大的境界,遵从自己的感受,表达自然的千变万化,把“‘意境’化进自己的笔墨中去”。
1990年,刘海粟在科罗拉多大峡谷
从“十上黄山”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也是从册页和录像带,引发出的展览。在刘海粟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以写生为切入,回看百年前的“美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刘海粟先生美术教育的开放性与立足中国艺术的写意性,也提示着当下的美术创作。
“笔底云烟——刘海粟和他的黄山写生”展览现场
注:“笔底云烟——刘海粟和他的黄山写生”和“黄山归来再登顶——刘海粟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纪实文献展”两展分别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1号、2号展厅展出,展出时间为2021年1月15日至2月28日。
延伸阅读
《刘海粟黄山纪游》自序
黄山为天下绝秀,其幽深怪险,巉刻妙丽,朝夕变幻,出人意表。虽善绘,妙处不传也。昔人曰:“到此方知。”又曰:“岂有此理。”又曰:“不可思议。”得此十二字,千万篇游记可炬也。黄山为中国画家必游之地,在中国山水画中形成了“黄山画派”。梅清、渐江、石涛均以画黄山著名。
我爱黄山,六上黄山,画了大量黄山写生。油画、国画、有泼墨、有泼彩、有白描。此册黄山图,游览诸峰,随手写景,不勤落寻常。有的以线条为主,用干湿不定、深淡不同的墨色,勾勒岩石纹理、峰峦结构,表现黄山的地质形貌。有的用墨色的浓淡,使云霞在奇峰松海中飘动。黄海奇景,通过我的感受,通过我的心灵深处,表达我对黄山的深厚感情。入黄山而又出黄山,我的黄山画中,有许多自己的影子。我刻了一石印,曰:“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这不但说明我画黄山的过程,而且也说明了黄山在我艺术道路中的重要。我和黄山从师生关系,变成了密友关系,我对黄山的感情越来越深了。在北京画的泼彩黄山天海,用复杂的笔调,画出阔大的境界,色度明度很强,以浓郁深厚的石青、石绿、朱砂入画,使色彩和墨对照起来,色感更觉丰富。有时是色彩和水墨淋漓的大泼色,峰峦岩石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闪动,表现出黄山的峻拔雄伟,浑涵汪茫,千态万状的奇观。
我在北京和大连画了许多泼墨、泼彩山水、荷花、葡萄,还有浓艳的铁骨红梅,我想在表现的手法和美的探索中走出新天地,为中国伟统艺术的推陈出新走出新路。我虽然年迈,要以“八三方年少”的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我的末技。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信笔记于北京饭店中楼。
刘海粟《黄山西海门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