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优秀作品选【120】
记忆中的龙城桥
文史语言系文创班 吴川中
三、龙城大运河上的桥
大运河河水,从跨在大运河西面的西仓桥顺流而下,新桥,徳安桥,东仓桥,白家桥,戚墅埝桥,横林桥。这几座桥都是石拱桥,西仓桥和新桥是三孔的,其它的都是单孔,都是横垮在大运河上。
惭愧的是,直到西仓桥移到东坡园,我才认识它的真面目,我以为新桥就是西仓桥,因为都是三孔的。因为我住在东门水门桥,最西也只有到新桥(文亨桥)和锁桥。还是因为有初中同学在的原因。
前面三座桥我就不多说,单说一下东仓桥和白家桥。东仓桥联接东门街和河南边的交往,在当时很重要,也是一段时间东门街繁华的一个原因。自从开始上小学,我每天就要爬东仓桥二个来回,中间打个赤脚,也穿过木屐,开始觉得穿木屐好玩,后来就不穿了 ,因为桥面是石条,有的时候有点滑,不安全。 后来家里,在东门街上有了店铺以后就只要走一次。想不到东仓桥倒了,直至东方红大桥建成前,两岸的来往就靠渡船了。
东仓桥坍塌了,带走了大运河上一道无法挽回的特有风景钱。每年当汛期来临,大运河水会猛涨,从德安桥流来的水,在舣舟亭处左转,然后在关河处右转,并会合关河流来的大运河水,向东流去,不料百米左右,出现了一座单孔石拱桥。这座桥拦住了一半的流量,这样在桥的西面和东面就形成落差。水流湍急,鱼类有迴游的习性。于是到发大水季节,不知是渔民还是农村会捕鱼的人,驾着小船,来东仓桥,撒网捕鱼。
这时在东仓桥上就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观看,指指点点哪一条船撒的网到位,撒下去的网是圆的,哪一条船撒下去的网形状不圆。哪一条船撒到了一条白条,哪一条船撒到了红丫叉,哟二条啊。人群有时也会发出欢呼赞扬声,在东仓桥河面上撒网捕到鱼只有二种,大白鱼和类似大白鱼但尾巴上有红的,人们叫红丫叉。这时在发水期间,大运河岸边还有大大小小的扳网,有单人网,随时可收发的临时性的。也有固定的双杆,杆子上有的有旗子,煞是好看。这段时间东门街上的人有福了,可以吃到起水鱼了,因为鱼当时有人买,就马上卖掉。不过好景不长,1966年夏天桥给大水冲坍塌了,桥没有了,捕鱼的船也不来,桥西南岸的大小扳网也不见了,因为鱼不在此停留了。
东仓桥在发水期间,还有一景,就是大众帮忙拉纤绳。以前的船大多是没有动力的,顺水走可以搖摇撸,逆水除了要摇撸,还要拉纤。发水时过桥洞,对船家可是伤脑筋的事。于是他们就把连着绳子的纤板,从桥西或者在桥上扔下去,纤板连着绳子,穿过桥洞,船上的人捞起以后,就把绳子系在船上的系缆桩上,就招呼岸上的人可以拉了。这时在岸边观看捕鱼的人,大多会参与进去,帮着一块拉纤,等到船拉过桥洞,随着一声欢呼和船家的感谢声,于是大家又去看捕鱼了。可以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还是乐于助人的。不像现在,问一下路,最好也给钱,否则给你走山东路。
我2020年去了桂林阳朔,在一景点拍了一张照片,就是20元人民币上的桂林漓江,渔翁捕渔的背景,这个景点拍一张照片要20元,和渔翁一起合影要20元(不过原创的人已经走了,听说现在合影的人是他弟弟),生意还不错。如果设想以东仓桥为背景,拍摄一张一人划船,一人撒网的照片,是如何的写意,不说可以秒杀大运河上的所有景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摄影爱好者的一个向往的选择。
倒桥给我留下抺不去的记忆,也给我家造成了一些损失。那天早上己吃过早餐,听人说桥要倒了,我就马上跑过去,只看到一个挑着一担菜的菜农,不顾他人的劝阻,从桥上走下来。于是我就回到家,到我邻居家的码头上,我家后门没有码头,一般都是在隔壁的张家的码头上,洗菜,冼衣服。那天我母亲刚好洗了一篮子衣服,放在码头准备过一下。这时就看到南岸的人都在岸边(西面)看着桥,人声嚷嚷,“桥要倒了”,当时我,我母亲,还有我外甥就站在码头上向东看,眼看着桥墩处的裂缝越来越大,忽听得人群一声惊呼,桥坍塌了,溅起的水直扑岸边观看的人群。海啸我们没有见过,但那一天见到了河啸。倒下的桥身,立时就变成一道大坝,说时迟,那时快,眼看着一篮子衣服要冲走,我外甥刚有想捞的举动,就给我母亲喝住,然后我母亲马上一只手拉住我外甥,一只手拉住我。大声说不要动,当时一篮子衣服少说也有七、八件,现在说句不怕难为情的话,当时穿的可是补钉加补钉,可见损失不小。但是我母亲还是紧紧拉住我们,什么是母爱,这就是真正的母爱。
我在龙城博客有篇文章写到东仓桥在1966年夏天倒了,有读者问是什么时间倒的。具体时间不会记得很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放暑假了。
我家有个外甥,是我大姐的孩子,大我二岁,上海只要一放暑假,就把他发放常州,他也乐意,在外公外婆这里生活多自由。他父亲是个中共党员,就是说在家教育子女也正统的很,他在常州工作的同科室,可走出一位江苏省委书记唷。所以说我上海的外甥,也是亲眼看着桥坍塌的,所以时间在7月份,具体几号,就要查一下了。
东仓桥走了,它中间的垫土,随着大水冲到下游去了,而坚强的桥石,还沉在下面。后面的日子,没事刚好在暑假,就去看工程船打捞作业。紧靠东仓桥北边的一条码头,我有二个小学同学,在同学家拿个小椅子,坐在上面,看工程船打捞沉桥石。人生第一次看到潜水员和潜水打捞作业 ,一直看到打捞疏浚工程结束。因为由于工程船要尽快完成工程,就封航了,所有船只只能停止不动,又形成了一道难得的风景,随着最后一块石头,吊起运走,有种给东仓桥送行的感觉,别了东仓桥,可怜你尸骨无存。不过后人对你族人还是不错,比如新桥和西仓桥,一个改嫁,一个乔迁,皆大欢喜。
东仓桥没了,当时就用三条摆渡船来解决,南来北往的交通问题。于是看到勘察队,打孔取样,来确定新桥地址。经过多方认证,新桥就选在我住的院子东面,南岸刚好有一座小石桥,向南是一条沟,一条河,都是农田,好施工。北岸就跨越马路,拆除一些房子,转弯从牌楼弄出来到马路上。那二年一有时间,就会去看造桥,这中间知道苏州不光有园林,还有苏州石匠也厉害。因为当时的桥不是全混凝土,特别是二岸的引桥,是用石块一块一块垒起来。看他们干活,知道了两个人抬石头为什么是人字形,肩挨肩的就能抬起,你不可想象的大石头。看到石匠用敲石头的榔头柄,是用毛竹片做的,向匠人请教,原来是用毛竹片有弹性,省力。不过后来进厂后,甩的大榔头,它的柄就一定要用木头的了,因为又有一番讲究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相比现代人,玩的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也就是说,我们缺失了那么多的书本知识,还能有能力,承担起社会所要求的担当。
新桥取名"东方红大桥",可见在当时的知名度。一是当时是在文革期间,肯定要有政治色彩。二是桥的两边都要跨马路,实际上是三孔现代拱桥。建设工程量在当时也算大的,时间也不短。那几年的7月份在桥西就有水上纪念活动举行,也算热闹。
桥造好了,在夏天桥上就成为近处的人纳凉之处,因为桥上有风,六十年代,没有哪家有电风扇。吃好晚饭,洗好澡,摇着一巴芭蕉扇,就上桥了。
不要小看这芭蕉扇,当时也是买不到的,所以都是好好使用好多年。记得到了农村,一次生产队来了二十多巴,不够分,只能拈九,我母亲说,你手气好,你去拈,还真的拈到了。拿回来,母亲还要用布条缝制一个边沿,说这样能用的长一点。
一天我的小伙伴,童心大发,一会跑到桥西,对着上水来船嚷道推梢,扳梢。一会跑到桥东,对着下水来船嚷道推梢,扳梢。等桥下两船吵起来了,还要学着船夫的口气说到"不好哉、不好哉(两船要撞了),那么好哉"(两船撞上了),真的是恶作居。那时的我们,闲的没事干,就玩起石锁,举起了杠铃,脾气也有见长。一次我们一伙人,纳凉结束在下桥楼梯处,碰上二个人,可能是让道不让道的问题,有所争执。后来他们觉得吃亏了,就回去叫了几个人,来扎台型了。和他们争执的人,就住在我家一个楼上,我家住在东面,他就住在西面,一个大个子,是东风印染厂举重队的,当时东风印染厂举重队的名气很大。他们上楼后就吵起来,愈吵愈烈,眼见双方就要动手。我一看不妙,我就从他们身傍溜下来去找人。找到园子的另一位当事者,我说你也不能出去,待在家里,我去找老某,这老某是旁边园子里,是真正的练家子,威望很高,他出面,对方一定给面子。于是我马上去找老某了,叫他出面调停。最终经他的调停,很快双方握手言和,因为当时的人,好像要讲义气,不打不成交。下来后老某表扬我说,想不到你还蛮机灵的,如果他们真动起手来就不好说了。这时旁边我的邻居说,今天我如果吃了亏,明天我肯定带着师兄弟铲平他们,这也算是气话了。
大运河水流到了白家桥,这是座单孔石桥,和东仓桥模样是一样的,不过它在桥洞里多了一个纤道,可以直接拉纤到上游。从小就知道这座桥叫白家桥,听上辈人说,此桥有二个名字。如果说是白家桥,会得到白家的"三个馒头一碗面"的奖励,如说是政成桥,则是"三拳头一脚尖"。什么回事,此桥确实是白家一个大人物白政成所建,当时就叫政成桥。后来白家后人,觉得不能把先人的名讳随便叫,就有了以上规定,所以我们从小只知白家桥。这几个月经常来往白家桥,前几天,我路过时还特别注意看了一下,桥名是白家桥。我想还是叫白家桥好,叫惯了,那些专家也不要去挖掘历史了。因为白家不止一次建造维护此桥,桥西的朝东廗上的明代遗址,晋陵白氏宗祠,就很好的说明问题。桥东的北岸村,桥南的南岸村,以姓白为主,北岸村上就有几个是我钢铁厂的同事。
白家桥是东门街到我老家必由之桥,因为可以乘公交桥到白家桥北,可以省走路。过了白家桥,顺着造船厂的围墙,向东走,过钱浪桥向东,到江南工具厂处向南到老家。记得有一次父亲看到我和他的外孙没事,就说今天你们买点豆腐汤,送到乡下去。就是叫我给我亲娘(常州人对奶奶的称呼)送豆腐汤。然后我外甥骑车,我当时还不会骑自行车,就坐在后面拿着杯子。颠簸一路到家,还好没有翻掉,感动了我的老亲娘,一个孙子,一个重外孙,专门送豆腐汤到乡下,可见孝心可嘉。还有一次,我们家过冬,床上垫的不完全是被子,要垫些稻草,那一年去乡下担稻草的任务就交给我了,重量到是不重,重了我也挑不动。不过到了白家桥上,稻草就散了,稻草头,因为一头大,一头小,走了将近个把小时,人早就精疲力尽了。又碰上稻草散了,只能重新捆扎好,继续走,总算坚持到家。这次经历让我知道了扎担的重要性,使得我今后在农村中挑担活儿没有碰到此类麻烦。
过了白家桥,在我当时的范围内就不用走桥了,而是在运河上摆了近十年的渡。成家以后所走的桥,我也就没太多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