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认为:刚上线的中国常州网融媒体新平台,不妨学习老北京人过冬做这些“消寒会与消寒图”雅事,古时文人雅士在冬至后,轮流做东道主,相约聚会,饮酒赋诗,写字作画,雅集娱乐,谓之“消寒会”。《燕京杂记》记载:“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余寓都,冬月亦结同志十余人饮酒赋诗,继以射,继以书画,于十余人,事亦韵矣。主人备纸数十帧,预日约至某所,至期各携笔砚,或山水,花卉,或翎毛,或草虫,随意所适。其画即署主人款。写毕张于四壁,群饮以赏之。”为防疫,在平台上可免去人员聚集饮酒等不良风险,然,作画赋诗等以文会友,达到消寒的目的,尚可!
消寒会始于唐朝,又叫“暖冬会”。据五代王人裕撰《开元天宝遗事·扫雪迎宾》所记,唐朝时,长安有一位巨富叫王元宝,冬天下大雪的时候,他命仆人将坊巷的积雪打扫干净,自己亲自站到巷口迎接宾客,请客人们到他的家里,大摆宴席,饮酒作乐,称“暖寒之会”。
清朝时,消寒会在北京十分盛行,嘉庆、道光年间,以翰林院官员为主的文人在冬至日后,组织同人进行联谊活动,以雅集为主,兼论古今。如嘉庆九年(1804年),翰林院庶吉士陶澍发起成立消寒诗社,主要成员有陶澍、林则徐、顾莼、夏修恕、程恩泽、朱珔、吴椿、梁章钜、潘曾沂等,因集会地点在宣武门外宣南地区,又称宣南诗社、宣南诗会、城南吟社等。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有消寒会的描述,贾宝玉不想去学房,便告了假,问袭人老太太那边打发人来说什么了吗?袭人回说没有说什么。贾宝玉说道:“必是老太太忘了。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坐下喝酒说笑。”正在宝玉和丫鬟们议论着的时候,贾母派人来通知了:“老太太说了,叫二爷明儿不用上学去呢。明儿请了姨太太来给他解闷,只怕姑娘们都来家里的。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们都请了,明儿来赴什么消寒会呢。”
冬至交九之后,老北京人为了度过漫长而寂寞的冬季,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九九消寒图”一般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梅花、文字和圆圈。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由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帝京景物略》写道:“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据说,九九消寒图为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创。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被投进大都(现北京)牢房关押。他孤身独处狱中,心情郁愤,为了度过漫长的严冬,又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于冬至这天在墙上画了一株凌霜盛开的腊梅,上有九朵梅花,每朵九叶花瓣,每天涂抹一瓣,待严冬过去,红梅满枝春意盎然。元末诗人杨允孚有诗曰:“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
文字则是选择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划,先双钩成幅,像练习书法的“描红”一样,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每日填一画,时光流转,笔墨生香,九字填完寒冬过去,春回大地。民谚说:“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清朝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值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还有“九九消寒联”,上下联各九个字,每字都是九画,从冬至日起,每日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则严冬已去,春暖花开。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
圆圈版则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谣说:“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这种圆圈消寒图不仅是人们熬过漫漫冬季的有趣游戏,而且还是科学记录“入九”以后天气变化的“日历”, 将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具体化、形象化。填充消寒图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这些习俗表达了古人期盼春回大地的殷切心情。《京都风俗志》说:“冬至日俗谓之属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阴晴,涂一圈记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以占来年丰歉。”
杜甫《小至》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诗人描述了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的自然景象,喻意寒冷的冬天正在孕育万紫千红的春天。
英国浪漫诗人雪莱说的好:“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