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变迁
打我记事起,至目前生活,耳闻目睹了我家四代人的住房变迁。而每一次的变化结果:房子变得越来越漂亮,条件也是越来越优越,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幸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作主!身为村干部的祖父母为自己盖起了一座新房——丁头舍。所谓“丁头舍”,就是整座房子呈“1”字形的南北走向的大房子(约40平方米)。门开在朝阳的南面,内分里外两间,外间砌有锅灶,里间为卧室。房子的所有材料几乎不花钱,都为就地取材,整个丁头舍为土墙、草盖、树屋梁和柴笆,不见一砖一瓦。虽然丁头舍低矮昏暗,夏无凉风,俨然一只偌大的“盒子”,但一家五口住上这新房子,比过年还开心。
1953年,20岁的父亲成亲了。母亲的到来,丁头舍显得十分拥挤。祖父又于屋后搭了一个柴笆棚子,里面可打上一个“大地铺”睡觉。可是,风吹雨打数年,丁头舍日渐衰败,祖父煞费苦心,年年修补,年年漏雨。而祖父母就在那个丁头舍里度过了他们最平凡的一生。
1956年,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我的“第一大哥”,在刚满周岁的大雪纷飞之夜,因丁头舍“雪崩”而夭折……痛失长子的父母决定另起炉灶,自己砌三间新屋。房基,是祖父与父亲一锹一锹挖的。为不耽误“上工”,父母常常是饿着肚皮,披星戴月,挖泥土,担泥土,脱土坯……忙碌了一年多,脱了一万零两百块土坯子。肩膀挑出肉瘤,手上磨满老茧,那种辛劳,难以想象。听母亲说过,屋基那半米高做墙根脚的小青砖还是外婆家送的,还有十几捆崭新的稻草与麦秆。一切就绪,父亲请来一泥瓦匠,叫上几个兄弟,经过一个多月的砌房奋战,三间土墙草盖房终于诞生了!上梁时,母亲大方地将红双喜糖果、一分钱硬币、花生、大米什么的,撒向观赏人群。男女老少,欢腾一片。
1963年,我出生了。自我记事起,父母一直不停地为住房操心。年年修房房还漏,岁岁泥墙墙还倒。那三间破烂的土屋宛若一风烛残年的老人,随时可能倒下!
改革开放后的1989年,我们兄妹四人相继考上了大学、中专,此时,老家住房是清一色的“红色”风景。不高不矮的红砖红瓦房,像一条条火龙依偎于乡间河岸。我家住房也跟人家一样“走红”:红砖红瓦房。母亲噙着泪花,欣喜地说,她嫁我父亲几十年来,第一次住上不漏的大瓦房!还是改革开放好啊!后来,两位兄长先后自高校毕业,端上了“铁饭碗”,小妹也升学离家。母亲望着清清爽爽的房子,不无感叹:唉,现在房子又大又好,却没人住了。四婶对母亲说,孩子们都大了,有出息才会离开家的,他们到城里会住上更好的房子啊!然而,就在那一年秋,我那含辛茹苦的母亲因胃癌晚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999年,两哥一妹先后在城里购买了价值20多万元的商品房,接着又拥有了小轿车。10年后,他们购买了第二套房,房价翻两番。此时老父亲病重,可他怎么也舍不得离开故乡老屋。翌年,父亲也去了母亲的世界。2010年,看着亲朋好友都住上套间房,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一咬牙,来到常州,购买了近200平方米的顶层套间房,几年后,又在老家买了一套“防老房”。此时,我的兄妹们又忙着更换房子、车子,逢上节假日,开上小车,城里乡下,四处旅游,风光无比,大家的小日子可滋润着呢。
而在我家乡早已寻不见草屋与土路,到处是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白白亮亮的水泥路。一排排新颖独特的独门独院,一座座优雅别致的洋楼,一幢幢流光溢彩的别墅,在大自然绿色的风景中傲然矗立,俨然一幅幅诗情画意的乡村美景!每次回老家,乡亲们脸上都溢满幸福,抢着对我们说:“现在日子真是神仙生活啊,都是党的政策好!”。
前不久,在南京工作的侄儿忽然跟我们视频,说邀请我们去南京聚一聚,还要给我们一个惊喜。原来,他已悄悄交了400万元的预付款,订购了一套价值1000多万元的别墅。我听得目瞪口呆!继而想起侄儿刚读初中时,看到我父亲修房子,他对我父亲说:“爷爷,等我长大了,我要在这里(老家)砌一座大别墅给您住!”如今,侄儿在省城购买别墅了,可父亲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侄儿说,等别墅拿到手,你们都常来住住啊,很方便!而于老家,我们的“娘胎之地”也规划拆迁了,左右邻居都搬进了别墅呢。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国与家紧相连,没有国家无比强大,哪有百姓幸福温暖的小家?吾家四代人的住房变奏曲:“丁头舍”——“土三间”——“砖瓦房”——“套间房”——“大别墅”,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经济更加发展了,民主更加健全了,科技更加进步了,文化更加繁荣了,社会更加和谐了,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已全面进入小康生活。
作者:戚思翠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腾龙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