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常州.焦溪采风”记录――
刘半农与赵元任的交往和友谊
1981年,被誉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再次回家乡探亲时,在青果巷故居里,他让女儿赵小中伴奏风琴弹起他自己作曲、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赵元任曾在多个场合演唱过,那天,他坐在沙发上,和着琴声再一次深情地演唱了一遍《教我如何不想他》,他唱得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入神。有人向他提问:这是不是一首爱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谁?赵元任回答说:“‘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这个词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刘半农曾经说过:这首歌里面,‘蕴涵着他思念祖国和怀旧之情’。”
常州地方上,至今人们还在传说着刘半农与赵元任的交往和友谊。
刘半农与赵元任的交往和友谊开始于1924年。
刘半农(1891年-1934),江阴人,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中国新文化运动得力干将,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是年,赵元任一家从美国赴欧洲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与游览。到法国巴黎后,赵元任就向朋友张奚若打听刘半农的住址,因为赵元任对刘半农正在进行的汉语字声实验非常感兴趣,所以急着要找他。而刘半农这个时候正忙得焦头烂额,经济上也比较拮据,平时不大与人往来,真正是安贫守拙,但学业上却非常用功。赵元任找到刘家后,刘半农见到赵元任又诧异有高兴,一是因为素昧平生,也是因为“久闻赵名”。两个人坐下一谈就是半天,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后,在巴黎,赵元任差不多天天与刘半农见面,常常是边吃饭边讨论有关问题。因为这时他们俩都忙,刘半农忙着博士考试和他的“乙二声调推断尺”,而赵元任也“必须每天去巴黎大学和那里的教授讨论很多事”。
赵元任1925年5月回国,在清华任教,并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导师,时年32岁。同年8月,刘半农带着不少先进的语言学仪器从法国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同年9月26日,刘半农、钱玄同、黎锦熙等在赵元任家聚会,讨论音韵学等问题,刘半农倡议成立“数人会”,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10月17日,“数人会”在赵元任家正式成立,成员有刘半农、钱玄同、黎锦熙、汪怡(一庵)、林语堂、周辨明和赵元任等7人。“数人会”由刘半农任主席,主要议题是“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由赵元任主稿。
赵元任与刘半农两个人在一起不仅讨论语言学问题,而且还一起创作歌曲,一个写词,一个谱曲。
赵元任的母亲擅昆曲,父亲擅奏笛,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在音乐上也有天赋,曾专攻和声学与乐曲,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100多件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从20年代到30年初所作歌曲的歌词,大部分都是刘半农的作品。1933年刘半农因病逝世时,赵元任深情地写了挽联:“十载奏双簧,无词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寄托了赵元任对刘半农无尽的哀思,尽管两个人相识相知只有十年,但两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两人最著名的合作成果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首大受欢迎,流传很广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歌词是刘半农写于1920年的白话诗,发表于1923年,1926年由赵元任谱曲。赵元任在谱曲的时候,将原诗中的“她”改成了“他”,并特别指出“他”可以指他、她、它。
刘半农提出使用女字的“她”是在1918年。当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提出了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这个字,我国古代就有,读作jiě ,当时这个“她”字属于生僻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出现了tā这个音。
刘半农的原诗是这样的: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赵元任曾向大家讲了一段有关这首歌曲的趣闻。他说,当时这首歌在社会上很流行,有个年轻朋友很想一睹歌词作者的风采,问刘半农到底是个啥模样?一天刚好刘半农到赵元任家小坐喝茶,而这位青年也在座。赵元任夫妇就向年轻人介绍说:“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年轻人大出意外,脱口而出说:“原来他是个老头啊!”大家大笑不止,刘半农回家后,曾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这首脍炙人口近一个世纪、“时代曲之祖”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至今,还在各种场合传唱着。“教我如何不想她”这行诗名,还被常州市作为城市宣传语广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