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常州晚报一篇新闻《市民政局:聚力“大救助”“大养老”“大治理”》引起我的关注。新闻前半段是总结式地表明市民政如何坚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使命,并强力表彰十三五以来民政局的辉煌成绩。后半段则是谋划未来: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推动现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聚力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聚力构建分层分类、保障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二是聚力构建业态融合、优质均衡的新型“大养老”生态;三是聚力构建多元参与、充满活力的基层“大治理”格局。
“大救助”“大养老”“大治理”,好大的圆饼!
我翻阅了近日出台的《常州市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有:通过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供需精准对接、强化服务监管并重,提升常州养老服务“三项融合”(事业与产业相融合、传统模式与新兴业态相融合、养老与医疗、教育相融合)特色品牌,促进常州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及家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重点在放大“三项融合”机制优势上下功夫,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鼓励医养结合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繁荣老年消费市场。
试问市民政:“供需精准对接”中的“需”,调研结果有哪些大数据?如果只调研康养医疗器械厂家,并大力培育市场,这样的“繁荣老年消费市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更与我市目前老年人所需有所背离。
老年人最需的是各种老年病药物,他们定期到药店和医院配置,民政部门通过社区提供了哪些最需要的医疗服务呢?供需精准,是需要沉下去调研的。决策层跳开核心服务人群与第三方磋商的养老服务,精准度是偏颇的。
常州市民都知道,多年前,市民政为老人安装了“一键通”电话,并推出了12349便民服务平台。根据当时招标文件,一个区的“一键通”电话安装单一中标数额达百万元以上。有资料显示,全市安装了35000门“一键通”电话。这般巨额投资,成效几何?目前还有几个老人需要救助时去使用一键通?12349便民平台运行如何了?又给社区居民带来哪些实惠服务?据身边居民反应,该平台上门服务收基本费,维修费高于市场价格。这些大投资成了鸡肋,资源是否浪费?是否需要民政部门也聚力重新整合资源提升服务,真正服务老百姓呢?
老龄化社会日趋严峻,“大救助”“大养老”“大治理”是个大概念,听起来与时俱进,但老人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小帮助、小幸福、小服务。希望民政部门能切实做个调研,听听老人心声,把养老+医疗+服务供需精准化,从最初一公里做起,真正形成“大救助”“大养老”“大治理”的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