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剑湖的沧桑与兴衰
文/刘佳
自古以来,江南给人们的印象便是:小桥、流水、人家。常州地处江南,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在城市中游走,处处可见小桥流水。
常州有四大湖泊——滆湖、阳湖、长荡湖、宋剑湖。也许是缘分使然,这四个湖泊中,宋剑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十几年前,我跟家人去遥观办事,人家单位正好就在宋剑湖边。当时的宋剑湖非常脏乱,湖岸边长满了七倒八歪的芦苇,还有乱七八糟的草棚;湖面上望过去,看到的是杂乱的渔网和破败的小船;湖水的颜色偏黑,还有一股腥味。尽管宋剑湖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但是我很喜欢这个湖泊的名字,觉得很有文化味儿,便把它记下来了。回家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据史料记载,古时候,在无锡、武进之间有一个湖泊叫芙蓉湖,水域面积非常宽广,在江南是仅次于太湖的一片水域,后来由于历代围垦、年久淤堙,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到南朝时,已分化出阳湖、茭饶、临津诸湖。而临津湖就是现在的宋剑湖。南朝的历史地理著作《南徐记》中记载:“宋建湖本名临津,因会于运河始入湖之处。宋(刘宋)元嘉二十四年治临津,成良畴数百顷,俗号宋建。”因为宋剑湖与江南运河相连,运河上游之水直泻而下,而宋剑湖可以将江南运河的一部分水分流到太湖中,故名“临津湖”。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巡狩至此,见这里水患严重,命令官员治理临津湖,新建堤坝,开垦出万亩良田,因为是宋文帝所治,遂又命名为“宋建湖”。
那么,宋剑湖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南宋的宋高宗赵构南渡经此湖,仓惶间坠佩剑于水,遂改“宋建湖”为“宋剑湖”。因为“建”与“剑”谐音,且“剑”字比“建”字更为风雅,所以“宋剑湖”的名字沿用至今。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是明清时期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宋建湖,在府东南三十里,昔时东西五里,南北三里,亦谓之北阳湖。《志》云:湖南有青城,宋高宗南渡时尝驻此,命有司浚治,此湖因名。”湖边古村落东庄王氏的《毗陵王氏宗谱》中也有“北宋末年,金兵南袭,宋高宗及其满朝文武大臣在宋建湖边设重兵驻防”等相关的记载。从这两则史料来看,虽然没有提到“宋高宗坠剑”的事情,但是宋高宗在南渡时是来过宋剑湖的。
从宋朝到新中国成立前,宋剑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遥观镇文化站原站长吴国良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过去宋剑湖“水域面积很大,涝的年份,积水很深,干旱的时候,水又退下去。湖里面不像现在是村庄和工厂,以前村民只能住在湖边上。湖面能航船,连通大运河和太湖”。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里,人们纷纷向湖泊要粮食,宋剑湖成了围湖造田的牺牲品,当时建农大队和洪庄大队在宋剑湖实施了围湖造田,水域面积减少了近三分之一。20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以及村庄面积的扩大,宋剑湖再一次被“围湖造田”,水域面积又减少了很多。由于湖边的工厂与居住的百姓越来越多,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被排入湖中,宋剑湖的水质状况越来越糟糕,水生生物急剧减少。后来在政府的干预下,关停了几家沿湖的污染企业,宋剑湖的水质稍有好转。
一直到2009年,遥观镇人民政府大力推进宋剑湖的保护与建设。几年来,对湖区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关停了沿湖的小作坊,对沿湖几个村庄进行了搬迁,扩大了宋剑湖的水域面积,修复了湖心岛,建造了亲水栈道和环湖道路,将宋剑湖打造成了一个生态湿地公园。2012年,宋剑湖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宋剑湖获评江苏省省级水利风景区。与此同时,当地的桥梁、道路、学校和小区,都以“宋剑湖”来命名,如大明路跨新运河大桥取名为“宋剑湖大桥”,还有宋剑路、宋剑湖小学、剑湖华庭小区,等等。2019至2020年,遥观镇人民政府已经举办两次“宋剑湖马拉松比赛”,有近千名跑者参与。举办宋剑湖马拉松比赛,旨在向人们展示宋剑湖生态美景的建设成就,号召人们关注环保,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宋剑湖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常州市民所知晓和喜爱。
今年国庆假期,我再次来到宋剑湖,站在新造的窑光桥上俯瞰,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禽鸣鱼翔。湖岸边绿树成荫,柳树临风摇曳,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湖里的野鸭时而游泳时而潜水,甚是有趣。
我觉得,宋剑湖像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高人雅士,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浮华,总以恬淡宁静悠闲的姿态,坚守属于自己的那片自然、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