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及第曾逾百,民国教育谱华章
(上)
数百年来,青果巷名人辈出,进士及第者逾百,这种人才文化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教育。民国时期青果巷的教育机构,就一条巷子而言,尽管在档次(级别)上可能不如有的地方,但在数量上绝对是全城之最,恐怕还冠绝全国。据现有报刊记载,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897年)青果巷第一所学校粹化女学(武进县立师范学校)创办,直到1949年常州解放,青果巷共有各种教育机构26个。就办学性质而言,有公立,有私立。就形式而言,有全日制,有夜校或短期。其教学内容有文化普及,有专业,有职业。就对象而言,有青少年、幼儿,有教师,有商业、艺术等等。就层次而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青果巷就像一块教育风水宝地,吸引着全城人的眼球,有的学校不在青果巷,但却把招生点和报名处等放在青果巷,如青云中学,把报名和招生点设在县立师范;武进县立初级中学,把招生点设在琢初桥(新坊桥)东右镇中心国民学校等等。
先来看看小学规模:县西右镇中心国民学校在茭蒲巷,县师附小在西庙沟,武进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在新坊桥,民强小学在大马园巷,养真小学在花椒园,东吴第十二分校在青果巷福音堂,武进学生联合分会第一义务学校在县立女师范,武进私立迪群补习学社在青果巷48号,共计8所。
继而看看中学、中专规模:私立常州女子艺术中学在花椒园,武进县立中学在青果巷,武进县立师范学校在青果巷中新桥,常州职业学校在
青果巷224号(张王廟旧址),名山中学在茭蒲巷,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在茭蒲巷口,女子艺术学院在小马园巷21号,竟存师范讲习所在青果巷刘宅,私立辅华中学在双桂坊,共计9所。
夜校和进修班等:平民夜校设在县立女师范,商余夜校开在青果巷商业会所,常州大学升学指导班在青果巷268号,师资训练班在青果巷干训所,计4所。
专修性质的教学机构有:粹贤女子刺绣馆在西庙沟46号,东吴英文专修馆在双桂坊市立乙种商业学校(县师附小),中西医学专门学校在青果巷,行政干部训练所在青果巷,计4所。
武进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在茭蒲巷,1所。
此外,县立师范学校和民山中学,还经常利用暑期开办暑期学校,为教师和学生进修提供方便。
观子巷碟园补习学社,于1939年作为武进私立正行补习学社招生的问讯处出现在报端。
直到1947年,袁行洁、李天行、盛景馥、顾峤若、徐宪章等,还在发起于张王庙建立私立力行女子中学,可能由于局势变化太快,没有实现。
“新坊桥小学”于1901年建立,校舍系新城隍庙旧址,全部房屋,皆邑人捐建。建立之初,取名“育志”,不久得名“县立第二高小学校”。在实业救国思想指导下,育志小学在教育改革声中,于1917年8月改名“县立乙种工业学校”。1927年以“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出现于报端,1929年以“新坊桥小学”出现,1948年又以“东右镇中心国民学校”之名出现。
学校改名,为体现学校的性质,如私立改公立,普通学校改工业等,每次改名,其中都会夹杂着一些争斗,因为他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1917年10月15日《晨钟报》以“第二第二高小出现”为题,讽刺某些人的不良行为:“原有县立第二高小学校,已有令改组乙种工业学校。该校校长以缺乏工业知识恐不能保牢饭碗,遂为阴谋派利用,抗不改组。”后经调解,上级“以一年级起令该校改组工业,原有二、三年级准其附设于工校,办至毕业为止”。该校长“益其市僧伎俩,将原有高小各级学生一律照常办理,而仍名其校曰“县立第二高小学校”,对于工业则另行招生,以冀多领公费,藉饱私囊云。
新坊桥小学,校名四十八年6度易名,令人眼花缭乱,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国人对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以期以一个合适的校名来体现他的时代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