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陈平作家转载文章,文学是不会消亡的,王蒙发言。过去我还是文学青年时,对王蒙非常崇拜,读过他19岁写的《青春万岁》,但没有一点印象了。《红与黑》和《飘》或《三个火枪手》等等,都有深刻的记忆,我不知道它们哪里比《青春万岁》好,反正我记不住王蒙的。
看王蒙发言的题目,是个判断题,要说明一个论点,文学是不会消亡的,后面就要写出足够的论据。看来看去,王蒙似乎都没有直接回答,而为了说明文学是特殊的东西,不是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触摸得到的,王蒙就说文学是灵魂家园,艺术世界,也是大家的精神家园。等于说,由于文学是灵魂、艺术、精神世界的东西,所以文学不会消亡。不幸的是,王蒙都用平列,艺术、精神和灵魂平列,听起来有点没有主次感,艺术是技艺,精神是灵魂的产物,精神通过艺术来表现,一切都是为了表达灵魂意识,这么简单的表达在作家这里怎么就乱麻一团?
他还说,文学是语言创造,语言从声音开始,一切感觉到的东西都要由语言表述。这是文学的功能,他是想区别于其他表现形式,由于有文学语言,所以有永恒、真理、完美、道德、贡献、牺牲、深邃……这又是一锅烩,把许多不该混杂在一起说的概念堆砌,毫无逻辑性而言,可王蒙却提到文学的叙事逻辑。深邃是程度语,讲东西深度,这是由思想表达决定的,是功能产生的效果。永恒也是程度表述,说什么东西永远存在的意思。最叫人出汗的是,他居然把真理捏在一起,真理是高于所有概念的东西,文学不一定表现真理,表现真理的是哲学,因为真理是理性产物,而文学是感性产物,所以文学可以有道德、贡献和牺牲,这些表现都是为了文学完美,就是给人物穿一件美丽的衣服。但文学要是光表现这些人物,就不完美了,生活本身不完美,文学怎么完美、文学人物怎么完美?
就算文学语言表现了王蒙的概念,也不等于这样的文学就不会死亡。王蒙没有说出一个关键问题: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方式来表现文学?也许作家们都在表现他说的道德、贡献、牺牲之类,像个设计师一样,开始用故事情节创造文学大厦,问题是,这是个主观加工的过程,带着明显的情感偏向、价值偏向、利益偏向。曹写《红楼梦》他不是为了表现道德和牺牲,表现一个大家族兴衰历史,这种兴衰跟王朝恩宠的给和拿走紧密关系。过去许多人迷红,那是多半因为它的艺术魅力。现在年轻人不爱读它,不是说年轻人不识货,而是时代让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距离自己生活可触摸的东西很远的事情还有什么意思呢?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学的现实意义,和产生共鸣的艺术魅力,是特定时期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可惜自始至终,王蒙都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样的文学不会消亡。须知道,以前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若干年之后未必还是。生活在变,思想在变,环境在变,文学怎么可能不变?因此,过去的许多文学作品将消亡,逐渐淡出书架,乃至被丢弃故纸堆。但文学创作本身不会消亡,具有绝对深邃思想的文学作品也不会消亡,譬如圣经,再譬如一些儒家经典,都是文学作品。看脸色吃饭的文学作品寿命很短,昙花一现。王蒙也许看到了这个症结,却不敢说出来。或者,王蒙根本还是习惯思维,看不到这一层。这样的作家很多,所以这种作家的文学作品将注定不能寿终正寝。垃圾文学肯定要消亡,别人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