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赋美食入诗。
(B)寄诗兴于食。
(A)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八12班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所理解的“食育”文化。
(B)(面向A)食欲?还文化?(面观众)嗐,不就是吃吗?还跟文化扯上边了!
(A)(面向B)我说的食育,是食物的食,教育的育。(面观众)其实,食物和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一直都占领着重要的地位。
(B)哦?愿闻其详。(恭敬状)
(A)讲到食育文化,这里首先要推的是北宋首席美食博主——苏轼先生。这位文坛大咖,于漂泊不定的生涯中,凭借着美食的支撑,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B)哦,你说的是终老常州的苏东坡啊,这个我知道,他一路被贬官,却一路吃过去,从猪肉吃到河豚,从荔枝吃到羊蝎子,这实在是一个会吃的文化巨匠啊!
(A)是啊,苏轼被贬黄州时,吃着当时达官显贵们不吃的猪肉,还留下了猪肉词:“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当即,二师兄的肉就贵起来了。
(B)对,到现在我妈妈还会烧一道“东坡肉”,那味道……香啊!
(A)苏轼先生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顺境和逆境,“胜固欣然败亦喜“,吃,或许是人生中最好的慰藉。
(B)听你这么说,“食育“文化果然有些道理,那,除了苏大咖,还有哪些热爱美食的名人诗作呢?
(A)有啊,唐朝那位爱吃胜过爱生命的孟浩然就是。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嗯,这位孟先生确实爱吃,但说他“爱吃胜过爱生命“,好像有点言过其实。
(A)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那年,王昌龄被贬后,患病在身的孟浩然在酒席上大吃鲜鱼,还写下“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的诗句,这槎头啊,就是指一种味道非常鲜美的鱼。完全忘记了医生“千万不能吃海鲜“的叮嘱,结果,王昌龄刚走,孟浩然就驾鹤西去了。
(B)啊,果然是爱吃胜过爱生命啊,要是当时孟先生不吃鱼,不知还能留下多少经典诗篇呢!
(A)还有“白菜腌菹,红盐煮豆”主张儒家风味孤清的郑板桥; “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主张自然风味的李渔……
(B)我想起来了,还有号称史上最会吃的诗人袁枚,他曾说过“要知甘而能鲜,则不欲矣,苦能回甘,则不厌矣”的美食特点,他写的《随园食单》还是中国食谱中的经典之作呢。
(A)哟,看不出来,你还挺有文化的啊?
(B)不多不多,就比你高了一点点。
(合)食育文化,是诗为美食佐了料,是食为诗作增了香。同学们,那些伟大的诗人生活告诉我们: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