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售汇风险0准备金率释放三大信号
非政协委员 安文
10月10日,央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这一方面有助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银行降低远期售汇成本,增加企业对此产品需求,以更好利用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由于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这种顺周期行为易演变成“羊群效应”。2015年“8.11”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2018年4月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到20%,央行曾解释:要求金融机构按其远期售汇(含期权和掉期)签约额的20%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相当于让银行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而计提风险准备。为满足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要求,银行会调整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
此后央行多次跟随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准备金率的具体水平。从过去调整的情况看,央行通常在汇率贬值幅度和贬值预期较大时启用该手段,将风险准备金率提高到20%,在汇率稳定后再降至0。在本次调整前,央行曾于2018年8月在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时将其由0调至20%。由于准备金要被冻结且利率为0,相当于提高了银行远期售汇和企业远期购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起到稳定汇率的作用。而现在恢复至0,结合前几次准备金率调整的政策意图和市场环境看,此次调整风险准备金率或释放三大信号:
一是当前外汇市场运行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不存在引发外汇市场非理性波动顺周期行为,资本外流压力大幅降低,因此可以降低风险准备金率,从而利于降低企业办理远期售汇业务的财务成本。纵观全球,成功经济体必须保持币值稳定,这不仅包括国内物价水平稳定,也包括汇率基本稳定。若汇率发生较大幅度贬值,即便国内生产总值的本币价值上去了,换成其他国际储备货币价值也会下来,这既会影响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影响老百姓的对外购买力。汇率剧烈波动,还会影响国内外对本国经济的信心,不利于经济主体正常的贸易投资活动。2021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此次调整风险准备金率表明,央行将继续做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守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势强劲,此时将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到0,与2017年9月时的市场环境和央行的操作相似,体现出央行希望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而非形成明显的单边升值或贬值的市场预期,通过深化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属于逆周期调节工具,通过调整,防止人民币过度升值或贬值,实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下的双向波动。国庆节后人民币强势升破6.7,创2019年4月以来新高。汇率升值虽能起到降低进口成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和提振资本市场等作用,但升值速度过快也会在一定程度伤害出口部门,并对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调降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降低企业远期购汇成本,有利于增加购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平缓汇率升值幅度和速度,更好的实现汇率稳定和双向波动。
三是对于近期有美元使用需求的进口企业而言,当前换汇点位或较为合适。由于前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显著,加之央行此时降低风险准备金率,预计四季度人民币汇率升值空间有限,甚至会出现一定回调。美元指数持续疲软,加之中国自身基本面强韧,带动今年6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明显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涨幅已高达近6%。在刚刚过去的三季度,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涨幅达到3.89%,为2008年第一季度来最大单季涨幅。而在节后首个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补涨逾1100点,目前在岸离岸汇率均升破6.70关口,创17个月来新高。展望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进入四季度,由于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关键阶段,美元指数的波动性会增加,相应的,人民币汇率也会在短期内出现调整。但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稳定,甚至有望延续升值行情。中期看,美元已进入弱势周期,将从103高位回落至70左右,幅度达30%。相应的,从2020年5月28日7.16的高点开始回落算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进入升值周期,将升至6.0至6.5之间。不过,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考虑央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的政策意图,这轮人民币升值周期或将突出表现在汇率波动性提高(甚至超调),市场化程度提高,受国际资本流动影响更为显著和央行退出常态化干预等几个方面。考虑到年内人民币已明显升值,目前远期购汇成本也降低,对于有外汇使用需求的企业来说,此时选择换汇的成本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