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关于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的一段讲话,作为体育人的我感到很激动。不过,冷静后,仍感诸多无奈。
体育课布置作业有其积极意义。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若体育课有了课后作业,学生们就能利用课余时间,借助校内外的体育资源,增加运动的机会,感受运动的快乐,从而产生不断参与锻炼的意愿和自信。当作业成为习惯,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体育意识才有可能养成。
有司长公开为学校体育撑腰,确实为“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迈进了一步。可是这一步能迈多大、走多远,受限于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孩子的身体素质各有不同,如何因材施教、安全有效地布置作业是首要问题。那么,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文化课的作业能否减下来,体育课作业能否被家长认同和支持,就是触及根本的问题。至于体育课作业如何被孩子认真完成、如何检查评价等,也就是稍稍困难的技术问题了。除此以外,还有安全保障及责任承担的问题。
现在,学校不是不重视体育。中小学的体育课已增至每周三节,每天也都有体育类课程,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体育课也有一些诸如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练习任务。不过,真要如王司长提出的,要让孩子把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通过课后练习进行巩固,直到掌握,真的很难。
或许,在不影响文化学习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扩大建设和开放更多的运动场地,容纳更多孩子参与课外锻炼;可以在孩子运动过程中,增设更多专业机构与人员参与指导,实现技术技能从泛化阶段向动作自动化阶段的发展;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安排相应的运动项目及运动时间;还可以丰富体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增加体育运动的规则、历史等文化层面的知识。
办法总会比困难多。要让学生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终究还是需要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及家长渐成共识,渐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