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80万人口中有60万是农民。受地形地貌影响,全县可利用耕地面积十分少,2019年GDP只有67.3亿(金坛区900亿),属于全国深度贫困地区。
据报道,今年高考都安县有7人考上清华大学,还有考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牌大学,全广西第一名。另外,自2015年至2020年,都安县共有56人考上清华、北大。而且都安高中连续33年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是广西唯一一所保持这一成绩的县级高中,至今共为清华、北大输送了114名优秀学子。
为何一个贫困县有如此多学子考上名牌大学?主要原因是因为贫困,唯有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会改变那个祖祖辈辈呆在大山的命运,使不少壮乡瑶寨的儿女怀揣梦想,冲出瑶山、走向世界。
相比之下,我们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目标过于单一。所有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胎教开始就选择最优秀的教材和教育方法,幼儿园就开始择校学英语,九年制义务教育更是千方百计卖高价学区房,上名校,报各种培训班,有的甚至请退休名师一对一辅导,花重金进重点高中。学校、家长和孩子脑子里除了分数还是分数。
生活过于优越。衣食无忧外还讲究营养,考试还吃脑黄金和九个核桃等保健品。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有求必应,嫌学校食堂饭菜不可口就上馆子。只要学习上所谓能提高分数的,不管价格,照买不误。
家庭过于溺爱。早晨有人叫,上学有人送,书包有人背,作业有人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成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学习机器和温室里的弱苗。有的到了高中连基本生活都不能处理,有的上了大学还把脏衣服快递回家叫娘老子洗。
社会过于迁就。“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提出的口号,当然也适合现在的贫困地区。因为有少数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校舍还是泥土墙,校园里到处是板结的泥土地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学生坐的凳子和趴的桌子是几块木板钉起来的简易桌凳,有的甚至就是泥土凳子、泥土桌子。孩子上学要步行几个小时,中饭都是自带的干粮和咸菜,教师工资不兑现,教师队伍不稳定。要告诉我们的孩子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已十分优越,已经不苦也不穷,身在福中要知福。而少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却需要我们去帮助、资助,从而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精神,自觉奋发学习,争得优异成绩,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当然,这也是相对的,考上清华北大的也不都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但是按我们东部发达地区的生活条件、办学条件、师资条件,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相比,差距无法形容。一所贫困地区的高中连续33年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全国也不多见。完全可以与省常中、省前中一比高低。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