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内循环主战略重要措施
非政协委员 安文
首先要抓好内循环重要载体创新;第二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会,把新基建搞上去;第三是挖掘传承产业新发展的空间;第四要解决社会内循环消费能力问题。
1 抓创新
内循环要把目前创新三个薄弱环节补上去,形成巨大发展动力。
一是补核高基研发短板。中国研发费达GDP2.2%,一年投入22000亿,排世界第二。但其中投到核心、高科技、基础性的研发只占5%,约1100亿,比例非常低,美国是我们20倍。这方面要向任正非学习,一年研发费是销售额15%,1000多亿研发费30%、300亿投在芯片这些核高基上,全国1000多亿核高基研发投入任正非一家占300亿。那么多大专院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研发费都分散耗散,真投核高基领域的不多,内循环今后要补这个短板,
二是补科技成果转化率短板。好不容易有0-1的研发成果,但1-N转化为生产力太少。我国孵化器一大堆,其实就是一幢幢免房租的楼,让科学家在实验室搞发明创造,拿科技进步奖牌,但这些成果多数没有转化为新产品生产力。4月9日中央要素市场改革文件特别讲要形成一大批像德国的弗劳恩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不搞科研,是科学技术转移机构,你有成果,他有成果转化能力,研究所把两头接起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国就缺这个。
三是补科技成果产业化短板,过去资本市场没开门,好不容易转化一点东西,没有资本投入形成产业化。从去年开科创板,打开独角兽科研成果产业化资本投入体系大门,今后门要开得更大。
2 抓新基建
我们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化革命,5G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形成的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等等新基建。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不仅是跟进者,在5G等方面还是引领者之一。中央在疫情下推出新基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前瞻性,抓新基建就是抓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内循环生产和消费内需升级,或新内需。
3 抓传统产业改造
改造传统产业,挖掘其新的发展空间,是内循环新的增长动力。如汽车产业似乎到了天花板,连续三年销售量下降。但我国汽车保有量是17%,每千人170辆,而美国840辆,OECD国家60%多,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发展中国家也40%以上,凭什么说我们到了天花板呢?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市场潜力不是很大吗?特斯拉就是看到这一点才跑到中国来的。可见,传统产业不改造,是天花板,利用智能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升级换代,甚至马桶都在地板上。内循环就是要动脑筋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4 抓提升投资消费能力
发挥社会内循环发展的主体动力,源泉一是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二是提升百姓消费能力。
发挥企业投资积极性,一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要降低税费成本;三要建立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四要保护企业资产权益;五要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清和亲的关系;六要保护企业家财产和人身安全,解除后顾之忧。
我国还有六亿低收入人群,主要是农民。农民穷在全部年收入劳动收入或打工收入占97%,财产性收入只占3%左右,这个问题40年没多大变化,这是农民、农业、农村贫困的基础性原因。所以内循环要改革土地等要素市场制度,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让农民财产性收入从3%变成20%,农民收入就有巨大提高。因此,农民、尤其中西部农民,将是发展内循环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是以巨大消费能力支持内循环市场发展的最大依靠。
5 抓社会保障
这次抗疫伟大胜利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暴露了医疗卫生防疫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成为实施内循环战略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目前除了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的健全完善医疗卫生防疫系统,尤其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外,稳就业这个社会保障领域的基础工程不容忽略。没有就业就没有市场消费,就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小康社会和和谐家园。这方面目前还有不少误区,如重视服务大企业、轻视帮扶小微企业,有的地方政府成了大企业办事处,对小微企业不理不睬。确实,小微企业能力有限,放不了经济突飞猛进的卫星,但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发展,大企业吸纳就业越来越少,80%以上就业越来越靠小企业。办好小微企业是群众自我解决就业问题,使百姓自我保障、有钱消费的有效途径,既是经济发展必要环节,也是民生保障基础工程。由于小微企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有限,更需要政府帮扶。因此,政府、尤其地方基层组织,更应把服务重点向小微企业倾斜,造福百姓,保障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