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以“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放眼未来,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同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本届服贸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视频致辞铿锵有力、言犹在耳,彰显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决心。
当下,全球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进出口进入了增长快车道,服务贸易正成为我国消费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再看常州,近些年我市服务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规模效应明显,税收贡献增大,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迅速,规模企业增多,集聚效应凸显,今年上半年,我市有2家企业获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领军企业,4个集聚区入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殊为不易。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业上中下游诸多环节,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离生产最近的地方”往往能催生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常州向来以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积累了齐全的产业门类和一流的垂直整合能力,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常州建设“工业智造明星城”的目标任务、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生动局面,我们更需要集各方之智、聚全市之力,千方百计放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乘数效应”,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常州高地”,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升企业、产业乃至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常州高地”,需要有“战略思维”,深化顶层设计。战略思维重在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我们要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一方面,要借助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这一契机,高起点、高质量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细分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产业和布局导向。另一方面,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不断完善支撑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破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常州高地”,需要有“后浪特质”,推进改革创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好比是经济转型的“中场发动机”,如何加足马力、跑在前列,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常州精神,注重改革创新,增强动力活力,彰显“后浪特质”,让生产性服务业更有效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向创新要活力,把创新理念贯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围绕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等重点领域,加快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二是向开放要动力,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提升竞争实力。三是向环境要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行业标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常州高地”,需要有“伙伴意识”,加强协同融合。生产性服务业诞生于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同向发力,把准市场脉动,布局关键领域,搭建平台载体,让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制造业的“好伙伴”。一方面,要加快“两业”融合。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条,依托“互联网+”等手段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推动集群发展。立足我市的产业基础和禀赋优势,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在资源共享、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优质平台,让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结为“伙伴”,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打造常州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