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是常州的“根”和“魂”,自吹响老城厢建设复兴号一个多月以来,全常州最热的不是酷暑天气,而是这个带有历史气息的文化名词。或许是因为多年前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挥刀ZG”后留下的伤疤,使得常州这个有着2500多年人文历史的江南名城,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大费周折。所幸,亡羊补牢,争创成功;而载着新时代常州复兴梦的老城厢建设也以“充分彰显常州的历史积淀和人文韵味”的定位,拉开一场文化自觉建设行动。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主要包括对“根”的找寻与继承,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常州老城厢从城市格局到街道景观,从园林古建到街巷机理,加上文教与商业、名人与市井、宗教与世俗及其他林林总总,构成了一个活态的物质与非物质融合的有机体,其关键词是“老”、“厢”。老城厢复兴,其“形”以常州历史建筑为主,其“神”为常州地方文化,即传承常州历史文化,但绝不是排斥创新与现代文化的“文化自觉”。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要有机捏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建设文化,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保持城市文化特色,并注重城市美学,在城市空间、城市意象、特色节点和建设景观等方面,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让建筑艺术和环境和谐结合,体现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情的合理组合。
常州老城厢范围内(关河以南、丽华北路以西、老运河以北、中吴大桥以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名胜古迹众多,还有大成厂、第五毛纺厂等近现代工业窗口。因此,老城厢建设应首先从理念上突出地方文化属性,提高历史与地理站位,围绕其吴地、水乡的独特位置关系,充分挖掘历史人文底蕴,整合特色空间资源,总体空间按照历史人文、现代风貌、自然山水、公园绿地等进行分类控制、个性引导,重点打造“一环三轴”(老运河-关河水上环线、青果巷-西赢里历史文脉轴、文化宫-南大街核心商圈轴、天宁寺-江南商场延陵景观轴),依托古运河、关河等水系沟通相关节点,建设以南市河等为中心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让历史与现代、古城与新城通过文化这个桥梁,科学地对接,巧妙地融合,使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建筑上,老城厢更要突出常州特色的文化内涵。“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是江南建筑传统特色,但在当下国内很多城市同质化建设下,反失去了文化个性,也不能体现建筑美学,建筑形态上的地域特色与文脉严重缺乏。因此,常州老城厢的建筑应从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心理文化层等层面来进行系统考虑,形成一系列主题突出的景观、建筑体系,使这一城市的无声语言、城市符号,凸显常州的文化主题和文化特质,并借此提振城市营销和城市形象。其中特别要注重“民生、民声”,结合“城市双修”,对青果巷、前后北岸等既有历史建筑及清潭新村、红梅新村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群进行选择性修复或提升,体现城市生长和发展变迁,形成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反映城市独特的发展历史。让老城厢成为一个融综合性、通俗性、唯一性于一体的“核心磁场”,让本地市民高度认同,让外来宾朋记忆深刻。
在细节上,老城厢建设还要注重文化品位。世界名城都有其个性鲜明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品位,如“浪漫之都”巴黎、“东方之珠”香港、“人间天堂”杭州等等,不只是在大型建筑、城市形象等方面给人以强烈的生理心理冲击,更多的是在其城市更新中,既保证了基本风格的延续与传承,又突出现代实用与文化品位。所以常州的老城厢建设,既要注意保留城市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也要接受现代先进理念,使其既能折射地方历史文化,又能呈现浓厚现代气息。如建筑色彩上,尽量选取柔和与韵味深沉、典雅的色调,避免追求流行的亮色和杂乱无章的图案等;在建筑规模上,要体现在关注人心态的朴素、平和的建筑格调的确立中;在建筑氛围上,特别是在公园、休闲亭等大众化的建筑物要营造一种和谐、清雅、幽静的氛围;在建筑小品上,体现最具说服力的城市文化语言,做到“一字一灯显用心、一路一景有水准”,体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审美效果。
老城厢建设,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而是一门艺术一件雕塑,要以文化之匠心去雕琢打磨。同样,所有的常州市民也要主动参加这次文化自觉行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全民动员、全员参与,从硬件、软件两个角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承载时代精神,打造文化品牌——老城厢复兴,不只是一个行动或项目,而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更是常州历史文化的骨气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