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散文集 《轶风拾零》之十五
学养修养与涵养
陈平
社会上有学养没修养,或者学养修养涵养全没的人,历代都有,但具备这三养者也不少,尤其进入多元化的社会,人的生存目的与思维方式也多元化,所以对这三养的理解各有不同,对此我感到也很正常。
问题是这“三养“的标准究竟是啥,道不出所有然者就更多了。按照常人理解,所谓学养,应该就是书读的多而透,掌握知识面广,由此智慧必然超群。孔子所说,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
意思是,可以使人终日不知疲倦的,只有学习才能如此,一个人的身体再强壮也不足以令人害怕,勇力再大也不足以自豪的,祖先与族姓再尊贵也是不足以夸耀的,但是可以使自己闻名四方,连诸侯也都知道的只有靠努力学习才能如此。说明学养就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形成的名声,譬如有人评价某位网民此人学养不错,知识面很宽。
但有学养者,是否就一定有修养呢,各人的表现不尽相同,按照常人理解,修养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知识面宽的人,综合素质就一定很高吗?事实证明还就不一定。
譬如在好几年前,有一位上过央视《百家讲坛》的北大著名教授,因为与人观念不同,他竟然一连骂出三个“他妈的”,惹得舆论一片哗然,为此,新华社专门发表“新华时评”质疑;
把粗鲁当个性,不仅有失文人风雅,甚至缺失起码的公民素质,不配当普通教师,更不说是教授……云云,并建议根据国家教师法有关条文请北大解聘这位教授,就差一点让他丢了饭碗。
证实这种给鲁迅先生称谓国骂的行为,在没学养的人群中经常冒出并不足奇,可出于一位饱读诗书,为人师表的大学教授之口就能足以证明,有学养不定有修养。
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常出现。有些自认很有修养者,动不动就对非同观念者破口大骂,还特别喜欢掮别人的树木梢,哪怕被事实驳的哑口无言狼狈逃窜,但还是输理不输嘴,结果适得其反。
怎样的人才算是既有学养又有修养了呢,答案是应首先具备做人的基本涵养。理论上的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行。
那么公民的涵养究竟如何体现?简单点,就是看对别人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而且总能求大同并孜孜不倦,学习锲而不舍探讨,这种人必定是个大家。
虽然有人对此理解不同。譬如有人认为,自己有了学养就必然有修养,自认知识丰富,就必然具备做人的涵养,其实他是在自欺欺人。举一个很简单的事例;有人把网络上出现的某些非原则性观念分岐争论,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总是坦坦荡荡,滔滔不绝,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可有人认为,对自己的观念不同,就是触犯了自己的“尊严”,于是就斤斤计较,实在黔驴技穷了,就漫天造谣,破口大骂甚至大撒其野,这样的事例,可说是举不胜举 。彼此一比较就明显看出,前者既有学养又有修养,还具备一定涵养,后者即使有点自以为是的所谓“学养”,但一点修养也没有,岂能谈得上基本涵养。
至于如何能正确分辨何谓非原则性,何谓原则性,这也是检验是否真正具备学养修养与涵养的标准,关键要看文章的内容。
倘若内蕴的学养修养涵养三者缺一,即使此人能言善辩,也属居心叵测的强词夺理,充其量也是个心胸狹獈的井蛙而已。
譬如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六十九回中“诸葛亮阵前骂死王郎”,第五十一回中“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中“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中“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均证实诸葛亮的“学养修养涵养”修炼之宏博,“文骂” 技艺之高超,一比较,对手的功力就明显浅薄,难堪大任,即使被气死了,也只能成为坊间掮夫之笑柄。
事实证明,具备“三养”者,并非他们的学问有多大,而是在于他们的涵养修炼之宏博,“文骂” 技艺之高超,这方是常人难具备的人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