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余杭区一街道办录用8人均为清华、北大研究生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讨论。不少人认为,顶尖学府的“天之骄子”到街道办工作是对于学历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私以为却不然。
舆论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清华、北京大学这两所国人所公认的最高学府,毕业于其中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怎会纷纷就职 “街道办”这一基层部门。这其实是对于清北学子的误解,同时也是对于“街道办”工作的误解。
在持消极意见的公众看来,这些清北学子的职业导向应当是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但仔细观察这份录用公示,可以看出,这些学子们多数毕业于社科大类,如哲学、历史、图书馆学等文科就业红牌专业,理工科背景的也大多来自生物、化工等基础学科。这些学科性质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中,是较为明显的“卖方市场”,除了最顶尖的少部分真正具有科研能力浓郁科研热情的被选拔为科研人才,更多的人都分流进入了不分学科的就业竞争中,而在这种竞争里,无论是政府雇员还是事业编制人员,都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与此同时,持消极意见的公众显然也对街道办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政府的精细化管理与治理革新,无不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来推动与实行。街道办作为地方行政机关,揽八方之才并非是为了装点门楣,而体现了不断深化改革的决心与毅力。人们会将由于学历、性别等差异带来的上升通道的顶点称为“隐形天花板”,其实一流顶尖学府的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一道“隐形门槛”,一线城市的一线企事业单位能够接收的人才有限,而当这些优秀学生转向其他单位时,部分企业往往存在着“用不起”的心态而拒绝人才的到来。街道办作为政府的基层,依托政府,能够为这些学子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岗位,又何乐而不为呢。
百年前龚定庵振臂高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今日我也要为诸位“天之骄子”们说句话,何妨“不拘一格降人才”?优秀毕业生们自己都摒弃了浮躁,踏踏实实“下沉”,我们何不也给他们多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