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城乡差别
城市、乡镇和农村差别长期存在。改革开放前,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超负荷劳动把农民压得喘不过气来,农民喝的河塘水,烧的田中柴,种什么吃什么而且吃不饱,埋怨父母为何把自己生在家村,但这是命中注定。不公平的是生在城市而被硬生生的下放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后来知青回城了,农民也千方百计往城里挤,除了有个比较轻松的工作,就是有个居民户口,从此子子孙孙都是城里人,可以摆脱贫困。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农民仍向往城市生活。有钱的上市区购房、炒房,有房就有户口;没钱的上城打工、经商,劳动强度比农村轻松而赚钱也多;条件差的往镇上跑。城市和乡镇开始疯长,房子越来越高,人口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农村逐步潇涤,空关房多,种地人老,地域变小。加上许多有条件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城花大价值买学区房,从幼儿园开始就削尖脑袋把孩子送到优质学校读书。大多把辛苦劳动得来的血汗钱送进了开发商的腰包,也为自己成为城里人而感到自豪。
现在又变了,城里人厌倦了日夜喧闹,空气浑浊,交通拥护的都市生活,有的又把眼睛盯上了郊区房和农村别墅,价格便宜,环境优美,白天进城上班,晚上回到老窠,过上了早出晚归的生活。过去假期,乡下人往城里挤,现在周末,城里有往乡下赶,到天然氧吧寻找休闲之地,农村又搞起了农家乐,经过改造的民居成了民宿,农家菜成了餐桌上的美食,遍地四季常开的花花草草营造了美丽而幽静的氛围,加上垂钓、采摘、种植等项目吸引了城市众多游客。招徕了市民,富裕了农民。
到底是城市好还是农村好,时代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