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方能体现人文关怀
日前,辽宁大连一老大爷在乘坐地铁时因无健康码受阻,引发网友热议。无独有偶,在黑龙江哈尔滨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一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再次引起网友争论!
老年人作为特殊人群,有合法的身份。政府规章等不能减损公民权利,正常上下车是公民的权利。特殊时期已经过了,是不是应该有一些松动的政策呢?法学专家质疑了。
另据报道,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就此回音说,既没有智能手机又没有实名城市通卡的乘客,有社区出具的健康证明即可乘车。对此,一位社区主任则表示异议,“社区也不是劳动机关、鉴定机关,怎么能鉴定谁健不健康?哪天他们感冒不舒服,我也不掌握,你说是不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产品的不断涌现,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便利快捷的移动支付替代传统的现金支付、银行智能柜台机省去了人工窗口排队的苦恼、互联网售票让出行更加方便……,智能化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生活模式的潮流已势不可挡。
然而,我国老年人智能生活现状却不容乐观,老年人正面临着跟不上时代步伐、融入智能生活存在种种困难等现实问题。除了上述公交、地铁拒载案外,比如大部分医院已开通电子挂号、电子病历等业务,但由于操作流程复杂,老年人难以独立完成;部分银行已要求客户下载并通过“银行 APP ”办理业务,而老年人对于此类新生事物适应慢、操作难、财产安全担忧大;很多商业网点全部采用电子支付,对于很多不会应用移动支付的老年人来说,反而成了他们的消费“屏障”等等。
或许,部分老年人已经落后于当下的数字化时代,但我们仍然希望每个时代,每个城市,都不要让人文关怀“落后”,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同样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因此,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提高老年人享受科技成果福扯,维护老年人权益,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已成当务之急。
人文关怀不能“落后”。需要制定关于老年人智能生活保障的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的正当权利,使老年人智能生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
提高老年人享受科技成果福扯,应该营造老年人智能生活有益环境。媒体及宣传部门应采取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真实反映智能化产品给老年生活带来的实质性便利,同时也要加强老年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智能时代老年人的安全意识与反诈骗能力。公安网警部门应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整治力度和老年人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尤其是对老年人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领域开展专项督查,为老年人提供清朗、放心、安全的网络空间。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建立和完善“智能服务型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应该整合现有社会组织力量,鼓励设立“专属”老年人智能生活的服务机构,吸收社会组织或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智能产品的应用培训,加快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进程。同时保留部分“传统服务模式”,银行保险、售票机构、医疗挂号处等机构仍应保留传统服务窗口,让老年人循序渐进地实现其智能生活方式的转变。
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能双赢。智能化时代下,助力老年人进一步融入智能生活,既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有效解决老年人与社会“隔绝”的问题;又可以培育和壮大“适老化”智能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响应党中央“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号召、落实国务院 《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