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拥一颗平常心
—— 我的家庭档案故事(1)
“爷爷快接电话!爷爷快接电话!”手机铃声响了。我拿起手机一听,原来是常州市档案馆征集接收处干部都寒誉打来的:“王老师,您捐赠的6件知青资料的收藏证书办好了……”这已是我捐赠物品资料后拿到的第三本收藏证书了。
一
我第一次捐赠的是一本书,是我自己创作编印的书,书名叫《平平常常一颗心》。这本书是在2019年2月20日捐赠给常州市档案馆的。记得那天我去市档案馆捐书时,时任征集接收处处长蔡炜斌热情地接待了我,礼貌地又是让座又是倒水,还和我聊起了书中熟悉的人和事。他翻阅了一番后表示:这本书具有保存价值,可以放档案馆永久收藏。
我曾是一名知青,是“老三届”中最小的1968届初中生,下过乡,插过队,种过地。我于1969年5月下乡,1979年1月回城进入工厂。1982年8月考取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首届中文专业。1986年1月,我考入农工民主党常州市委机关,先是负责社会服务工作,后来负责宣传报道、思想教育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一干就是27年。
民主党派的确是藏龙卧虎的人才库、智力库。在与众多的可敬可爱的农工党员的交往中,我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专家和学者,尤其是在采访撰稿过程中,我无数次地为被采访人物而由衷地感动。他们在专业岗位上取得的业绩,令人赞叹;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崇敬;他们的为人处世,令人钦佩。我喜欢写作,我更热爱这些平凡而崇高的人。把他们的业绩整理、发表,推介给大家,不仅是一名宣传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更是我发自肺腑、难以抑制的理性冲动。于是,自1995年走上宣传工作岗位以后,我刻意留心农工党员的先进事迹,发现亮点,捕捉亮点,挤出时间,焚膏继晷,累计采写了数十篇人物通讯,其中有个人也有群体。这些文章先后发表在《团结报》《 前进论坛 》《 前进导报 》《 江苏政协 》《 江苏统战 》《挚友》《常州政协》《常州日报》等各级报刊。
2003年底,我着手把自己撰写并在各级报刊发表的农工党员事迹文章整理加工,准备汇编成册,集腋成裘。一本书,序言很重要。请谁写序言呢?这时我想起了农工党中央原宣传部长、时任《前进论坛》杂志社主编李汉秋,他是一位资深的民主党派宣传工作领导人,是道德建设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
二
2004年9月,恰逢农工党全国宣传部长培训班暨党刊工作会议在山西召开。趁着会议间隙,我向李部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其时,我心中忐忑不安:我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宣传干部,李部长肯为我的书作序吗?李部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一边翻阅着样稿,一边询问有关情况,随即便很爽朗地答应了我的请求。2005年元月,在新春佳节来临前夕,我如期地收到了李汉秋部长亲撰的序言。洋洋洒洒数千字,蕴涵着民主党派领导人对基层宣传干部的关心扶持,寄托着老一辈领导人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2005年8月,在中国农工民主党建党75周年暨农工党常州市委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也是我进入农工党机关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汇聚着我十年心血结晶的人物通讯集《平平常常一颗心》终于面世。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原宣传部长、《前进论坛》杂志社主编李汉秋教授作序,农工党员、年届九十二高龄的知名画家缪宏先生题写书名并配以其《风竹图》,顿为这颗“小草”增添了光彩。《平平常常一颗心》全书近10万字,里面收录了43篇文章,清晰地展现着一个个鲜活的党派人物形象。他们中有:《人与梅花一样清》的时任农工党中央委员、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常州市委主委陆志奋,受到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的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这里充满阳光》的常州市第一家城中关怀病房创始人、主任护师孙静霞,受到温家宝同志亲切接见的、《从农家女到女状元》的民营企业家周银妹,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稻痴”》、高级农艺师羌涵孚,《为了百姓的菜篮子》的全国智力支边扶贫先进个人、时任常州市蔬菜研究所副所长蒋时察,《滑稽天地写春秋》的中国戏剧三大奖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时任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殷延平,《到中央电视台“过把瘾”》的常州市前进振兴京剧联谊会会员……“他们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宏伟事业,但一个个栩栩如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
写作,是我的爱好;宣传多党合作,是我的职责。编印《平平常常一颗心》,圆了我的出书梦。正如李汉秋教授在《序言》中所言:“透过创作的艰辛,尝到的是创造的喜悦,更有面对创作成果的欣慰。这是人生的一种优美境界。”
《平平常常一颗心》发行后,一些领导、同道、好友阅读后,纷纷给我来信给予肯定和鼓励。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原宣传部长李汉秋鼓励道:大作拜收,可喜可贺!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任《人民政协报》总编室主任、《宝藏周刊》主编孙炜特意吟诗一首祝贺:谢谢惠赐“一颗心”,常常念起两地情。司马相如气千钧,农工机关春秋韵。时任农工党中央办公厅助理巡视员兼秘书处处长曲耀君在来信中说:“裕强处长,您好!今天非常高兴地收到了您的著作,一口气读过后,非常感动。您能将写过的文章结集成书以飨读者,且无任何功利目的,委实不易;何况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书中对我们7年友谊过程的娓娓道来,是那样的平实,那样的令人感动,真的是昨日重现!我从心底里祝愿您今后有更多的文章和著作问世!您能否再寄几本过来,我想送给亲朋好友们读一读,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时任农工党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孙小铭颇有感触地写道:裕强友:大作已认真拜读,然后动笔致谢……得你的文章可以使我细细模仿学习,故诚心诚意再次感谢!
时至2008年5月,我突然收到一封“求取”赠书的来信,是来自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街的、自诩黄琪翔将军后人的黄久恒先生写来的。老先生在信中写道:“据悉,阁下编印有《平平常常一颗心》贵著,此乃先生多年辛劳之结晶,可喜可贺!为此,谨修函先生,请您拨冗协助提供寄赠两册大著,拜读是盼。”到了当年的10月,我又收到一封来自溧阳市的一位喜爱文学创作的青年尹少鹏的来信。他在信中写道:“今在《常州政协》上阅到老师的大作《沐浴改革春风,成就平实人生》一文,甚感敬佩……您出版的《平平常常一颗心》一书,我很想向你购取,阅读学习。”读者喜欢我写的书,令我感到欣慰。我及时将书邮寄给了两位。
四
资深通讯员邵留成先生在阅读《平平常常一颗心》后,曾经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叫《平平淡淡才是真》。文中写道: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福贵》,我想借用其主题歌中的“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三句歌词来概括裕强笔下的各式人物,从中体味到他用“平平常常一颗心”作为书名,足见其良苦用心,是最贴切、最恰当不过的了。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多是由朴素、真实、平凡甚至“枯燥”所组合而成,需要我们以从从容容、平平淡淡的心态去面对。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的心,去贴近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人们常常对身边的人和事不屑一顾,觉得平凡,觉得平淡,更不用说去宣传和弘扬其中的“珠玑”和“精粹”了。裕强不甘寂寞,在“平平常常”中感悟“平凡而崇高”“平淡而真实”的哲理,也在“平平常常”中脱颖而出,创出了“人生的一种优美境界”(李汉秋语),开了农工党基层宣传工作者著书立说的先河。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拥有“平平常常一颗心”,难能可贵。
是啊,正是改革开放,使国家生命力实现快速迸发,使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爱好和权益抉择得以逐步舒张;正是改革开放,给了我为多党合作事业服务的广阔天地,实现了我创作出书的夙愿;也正是改革开放,让我得以用一颗平常心,做得平凡事,成就了平实人生。
2020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