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粒 米 是 大 事
没有一粒米,哪来一碗饭。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吃饭是奢事,平常大都是一日三餐粥,过年过节或来了客人才有饭吃。为了一粒米,我们做了许多许多。
剥瘪稻。 那时,稻谷加工成米的工具比较落后,所以在米里会留有一定数量的瘪稻。妈妈每次淘米后会把瘪稻拣出来,我们就耐心的把瘪稻剥成米,一粒也不浪费。
拾米糁([sǎn]煮熟的米粒)。吃饭不小心,把米糁掉在桌上,要立即拾起来;即使是掉在地上(那时没有地砖和水泥地),也要拾起来放进嘴里,自然成了习惯。农村老人都这样教育孩子,说“掉米糁作孽得,要阵头天打格”。每当打雷时,妈妈总要问,有嗲人掉了米糁没拾起来的?我们都回答说,没有。妈就会说,那你们都不用怕。我们真的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舔粥碗。一碗粥吃完,碗壁上总会有少量的粥汤附在上面,这要将舌头伸得长长的把它舔得干干净净。开始不会舔,弄得额角头和下巴上全是粥,照照镜子自己也觉得好笑。那时,大人孩子都有舔碗的技能,现在你会吗?可以试试。
捋缽头。以前盛粥用的是缽头(是一种陶罐),当里面的粥吃完了,小孩都会抢着用手指捋缽头,因为缽头壁上还有剩余的粥汤,如果孩子多有矛盾时就轮流捋。
拾麦穗。麦收季节的田里,前面有人收麦,后面会跟一帮孩子,争先恐后的抢着拾麦穗。那时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都成天光着脚,脚底都结了老茧,所以踩在尖尖的麦根上都没事,没有基本功必须穿鞋,否则会戮得鲜血直流。当然也有拾稻穗的,但收稻已是秋季,稻草有韧性,脱落的不多,所以能拾到的稻穗也很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