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海老画册”
今天下午,我去新图书馆参加“常州博客研究会年会”。早到了一点,就去隔壁新开的美术馆看看,我还是第一次进去···拍了几幅刘海粟的作品。会后回家路上,手机上收到杨维忠先生转发的海老小女儿刘蟾的回忆文章···今天是海老去世26年的日子···
回想一件往事···
在常州举行纪念刘海粟诞辰118周年的研讨会上,南艺老校长冯健亲在读一份五十多年前的文件,是文化部对检举刘海粟问题的答复。经济上有几毛钱的问题(不属实);政治上,是“莫须有”的强加。
接着,冯健亲对刚刚出版的题为《沧海有乔》的画册作了一番点评:
标题为“沧海有乔”,在大八开的封面“顶天立地”用粗黑字(印刷等线体)撑足,而且四个字紧紧挤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构成。
···没有象所有的书画作品集那样用书法字···
“不象作品集,更象是杂志”···
回闪:
当时拿出这个设计初稿时,感觉领导们有些“吃不准”,我说:“再请人拿出几个设计稿,给出版社选···”
出版社把关的东西见多了,在千篇一律面前也许无经验用武之地。连续几个不满意后,看到了我的设计稿:“这不是蛮好么”!也许真的是审查疲劳之后,经验规范和习惯性套路经不起“抢眼球”的另类一击。“艺无法规,哪有标准?有时只能说更喜欢哪一个···”
“象杂志”,本来是否定我设计的依据,到了审核者那里就成了创新和特色。“看得舒服,赏心悦目是硬道理,觉得好看是标准”。
平常习惯,看画册一般是前面看画作、后面看书法。我的编辑概念是:根据书法文字内容,用于每个段落的“开篇解说词”,这时候,人们注意力就以文字内容为主导了。
另外,用名人对海老夫妇的人生传奇和艺术评论文字,“当作影视作品的旁白一样”,贯穿画册整体,让人浏览作品时,“明白又轻松”。
闪回:
“史料图片不是单纯扎堆,为展示而展示;穿插书画期间,错落有致,赏心悦目。这已经不是一般单纯的作品集了,是历史的画卷!这种表现手法是会打动人心的···看来弄捣这本画册的人还是蛮有想法的,而且不象是我们圈内人”···
“特别是‘沧海有乔’四个字,简单、深刻,有艺术境界···刘海粟和夏伊乔的传奇都在里面了,很形象化,思想性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回放:
中国的书画作品标题不用传统的书法?却用印刷体,颜色还是咖啡红,太另类了吧。
“小凌不会画画,海老的作品集怎能给他做?”
“会绘画的人不一定有文化吧”?这句话得罪了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