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话题】盛夏蝉鸣时,请分享你记忆中的消夏“凉”方

博揽群英 最后编辑于 2020-08-04 08:06:31
11020 19 7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有林、有山、有竹、有墙、有蝉、有草、有池塘,一首《鹧鸪天》,苏东坡用七种意境带我们走进盛夏时节。蛙叫蝉鸣,满池荷花,雨后凉风,正是浮生一日凉啊!


梅雨刚过,大暑已至。

热浪滚滚,万物蒸煮,

江南的盛夏终是来了!


相较古人的意境“凉”,现代人吹着空调吃冷饮已经成为了不少现代人的标配,但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旧时,常州老城厢的人们又是如何消夏的呢?常州民俗专家季全保先生用一幅幅精美画作,带您走进旧时常州老城厢的盛夏。


芭蕉扇风送清凉 树荫竹椅夏日长

悠长的夏日午后,树荫下,一把芭蕉扇,一把摇晃的竹椅,一缸茶水,便是记忆中最清凉的夏季。


1596090761400391.jpg

 

元麦糊粥防疰夏 深井水里浸西瓜

三伏天,元麦糊粥去“疰夏”,再来一弯井水冰镇后的西瓜,何谓苦夏?


1596090793149691.jpg

 

菜肴香里绕饭碗 乘风凉时讲古今

夏夜乘风凉,调皮的小孩就“绕饭碗”,端着碗从东家吃到西家。晚饭后,与暗处的萤火虫捉完迷藏后,静下来听大人们讲的各色故事,孩子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1596090819851481.jpg

 

炎夏至,当暑气织入人们的生活,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消夏良方?是村头那池天然浴场,还是采莲时不经意间摘下的莲叶帽子,亦或是爷爷的瓜棚中冰凉的竹席躺椅……


四季各有风流,炎夏最是生动,当太阳炙烤得“灵魂”都快融化时,却有那么多生趣盎然的事情让我们爱上炎炎夏日。酷暑盛夏蝉鸣时,来分享你独家记忆中的消夏“凉”方吧。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竹青
  • 泉水涓涓
  • 桃子酱
  • 蒋锷初
  • 无所求
  • 静波
  • 溧阳小蒋
发送

19条评论

  • 忘了标题《盛夏话蒲扇》
    2020-08-03 16:16:01 0回复
    0
  • 蒲扇,从古有之,它远离我己近半个世纪。


    我那条弄堂四十多户人家,除吴老爷子家有台风扇外,别无其他。现在想来,充其量也不过十二寸大小,只有一个开关键。他家来客了,以示礼待才那么百年一遇的转几下。有些孩子,也会不识时务地乘机在风扇前闪一下,尝试被“电”的感觉。


    盛夏纳凉,人手一柄,似乎是那年代的标配。除尺寸大小,外形几乎无差别。有些人丟三拉四的怕事后难找扇,为了避免错拿错用,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通常都会在扇面,扇柄做上记号。扇边,缝上沿口;扇面,写上姓氏〔纸掏成缕空字体,用烟熏黑或毛笔书写〕;扇柄,用烧红的炉钩在扇柄上烙上自家的印记,这样就不会搞错。我的大表兄大有先小人后君子的风范,充着“斯文”,在扇面上书着:
    六月天气热
    扇子借不得
    虽然是朋友
    你热我也热
    真正要借扇
    请过八月半

    是谁的原创,“弄史”没有记载。哈,活见鬼,哪有什么弄史。以上一二,可见蒲扇渡夏的重要性。如此费心不近人情的事 ,现在年轻人看来也许会有些不可思议。


    那时,蒲扇按大小每把1至3毛钱。货源断档时,还得凭户卡供应。一般家庭收入甚少,所以,才会出现那种扇子上层出不穷的各式印记。细心的人都用布条将扇边〔沿口〕缝起来,也是为来年夏季使用节省开支。


    如今,蒲扇远离生活,风扇基本有余,空调早己大行其道。随便走进那个大卖场、酒楼、银行、各类行政部门……凉气习习。若是制冷设备出了故障,一定会听到抱怨声。现在想来,出门办事,许多公共场所冷气开放,也是一种隐形的福利呢!

    http://blog.cz001.com.cn/index.php?c=Blog&id=30466&m=detail
    2020-08-03 16:04:11 0回复
    1
  • 童年的夏天
    回忆童年的苦楚,方知今天的幸福。
    现在,没有空调似乎不能过夏天。可是小时候,连每人一把芭蕉扇都没有的夏天不知是怎样度过的,回想起来有几分心酸。
    夏天温度一高,小孩子是不穿衣服的,大一点的穿短裤,小一点的穿兜肚。早晨眼睛一睁,一骨碌赤着脚就下床了。妈妈会烧一大锅大麦糊粥吃三餐,中午和晚上可能会摊点饼或叠块(北方人叫面疙瘩),吃了早饭小孩最喜欢的是逮知了。工具是用一要长竹杆,上面插着用竹篾做的圆圈,杠着各处找蜘蛛网卷在圆圈上,卷多了黏性就大,然后到树上黏知了,一黏一只,十拿九稳。黏到知了后有几种处理方法:吃粗的会拿知了往火上烤,知了肚皮上的一块肉很香;有的让响瓣知了戴上眼镜后(那眼镜就是酱斑头莫的花瓣)放飞,这时奇迹发生了,知了会一路高歌直冲苍穹,很快知了和歌声就消失。
    中饭,难得是米饭,大多是大麦糊粥加南瓜,菜都是地里的,豇豆、茄子、丝瓜、黄瓜、苋菜……一应俱全,都是绿色的,偶尔有小鱼小虾,吃肉要等家里来了客人。中饭后,妈妈逼着睡午觉,就闭着眼睛躺在一头搁在门槛上的门板上,一是本来不想睡,二是无情的苍蝇在身上爬来爬去,根本睡不着。到点了,可以出去野了,小孩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河里。那时的小孩子稍为大一点的都会游泳,都是大孩教小孩,或家长教的,不少女孩子也会,溺水事件很少发生。我们村上有两条河,一条是村前的叫转河,河面狭,河水相对浅,是小小孩的天堂;另一条是村后的北塘河,河面宽,水也深,是大小孩子的领地。如果碰上运西瓜的船经过,强势的大男子也会伸手往船上搬西瓜,一旦发现立即潜入水中;如有收获了,就用拳头把西瓜击碎,开始哄抢。河对岸有个小村庄,种了桃和瓜,四周用荆棘做成栅栏,可是也有大男孩子乘主人午睡时拨开荆棘偷桃窃瓜,偶补发觉就一个冬瓜(跳水)跃入水中,逃之夭夭。
    太阳西下,孩子都回家了,任务是搁门。把长櫈和门板搬到柴场上固定的地方搁起来,一家挨着一家,与现在的夜市摊头有点相似。一家人到齐了就在门板上开饭,虽然吃的基本都是中午剩下的,但吃得热闹、喝得开心,那家有好菜谁都可以去吃(但一般不会去),有点百家宴的味道。
    吃完晚饭洗过澡(小孩下午洗了冷浴就不洗澡了)后,小孩最忙的是搞烟熏堆,把乱草、柴火、甘草、蒲黄等堆在上风头,点燃后如果因柴火太干烧得快,就泼上水或盖上湿草,草堆冒出阵阵浓烟顺风而下,虽然有点呛人辣眼睛,但是蚊子确实少了。这时大家都躺门板上,有的数着星星,有的讲着三海经,有的笃着老话,有的讲妖魔鬼怪,虽然怕,但爱听,听得一个不不敢回家。也有的孩子四处找荧火虫,捉到了放进玻璃瓶里,一闪一闪的真好玩。
    时间晚了,烟熏堆也差不多没了,人也累了,络络续续都回家睡觉了。没有蚊帐的只好整晚睡在外面,即使有蚊帐的日子也不好过,那时只有夏布(麻丝织成)蚊帐,透气性极着,钻进去象蒸笼,一觉醒来席条上就是一个人影(汗印)不得不再外出透透气,困了再回家睡,一晚上出出进进几次,能睡得好吗?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孩子白天玩得欢,晚上睡得香,大汗淋漓也不醒。可谁知道,妈妈看到我们身上都是汗,自己虽然热,还要给我们搧扇子。
    如今我们长大了,或许老了,都要牢牢记住父母心。
    2020-07-31 15:03:57 0回复
    1
  • 常州小城:把炎热的夏天,写的诗情画意,笑谈流逝岁月,为你点赞。
    2020-07-31 09:51:45 0回复
    0
  • 光溜溜在村河里扑腾。
    2020-07-31 09:27:55 0回复
    0
  • 我很赞无所求先生的说法。以前是泥土地,一到晚上就从内而外地散发着拨凉。
    2020-07-31 08:59:42 0回复
    0
  • 用脸盆到池塘里端几盆水把门口的场地浇一浇,
    有条件的人家会有竹子做的床,像一块大门板,搁在两个长凳子上,躺在上面很凉快。
    后来有了大块塑料布,铺在家中泥土地上,睡在地上很凉快。
    2020-07-31 08:36:57 0回复
    1
  • 小时候,夏日里,农民田里干活必须干到天漆黑,回来吃晚饭,洗洗后,至少20点钟了。门口凳子上坐坐,赶快睡觉去,明天天一亮就要忙活的。少有专门纳夏夜之凉的体验。
    2020-07-31 08:33:14 0回复
    0
  • 插队在乡下那些年,感觉天特别热,屋里是热得让人受不了的,好多人家都是整夜地睡在屋外。我也是一块床板两张长凳在院子里搭了张床,仰天而躺,伸个懒腰,头下枕着竹篾编织的空心枕头,把当作毛巾的旧床单盖在肚子上。
    院子里有树,树下仰望天空,树叶迭叠,像是一把大伞遮蔽着夜露。夜风吹来,树叶沙沙响。树叶的缝隙里不时透出点点星光,星星友好地冲我微笑着,眨着调皮的眼睛。轻柔的夜风拂过面颊,舒爽惬意,疲劳顿消。闭上眼睛静听天籁之音,许多叫不出名的昆虫在呢喃低语,想必这些小生灵们也在分享夜的温馨与美好!偶尔,远处会传来一两声狗叫,打破了夜的宁静,那是夜晚的脚步声惊忧了它们。
    以后,夏夜睡在屋外的经历就多了起来,瓜田里、麦场上,我都度过了不少夜晚。晴朗的夏夜,那瓜田里蛐蛐儿的鸣叫,鸣出了几许王维田园诗的趣味;麦场上,把苇席铺在麦堆上,感受着麦子清新的气息,体验着丰收的喜悦。睡在室外,有时会碰到疾风骤雨。夏季的天变化快,常常前半夜还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后半夜就会突刮大风,忽降急雨,赶快收拾铺盖向屋内转移。刚搬进屋内,外面已是雨哗哗。如果是阵雨,就下不大,用被单蒙起头,挺一挺就过去了,早上起来,又是一片艳阳天。
    睡在室外,也有难入眠的时候,想七想八,常常就想起那些听妈妈吟诵过的不知听过了多少遍的歌谣:“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你热我也热,真是要借扇,过了八月半,若要强借扇,请你吃门栓。”还有一首令我至今想起来都捧腹不止的歌谣,那是说打小日本鬼子的:“老太婆,掮洋枪,上战场,打东洋。东一枪,西一枪,打勒小鬼子的屁眼上。小队长报告大队长,大队长吓得坐到马桶上,比里巴拉出洋相。”这些琅琅上口的歌谣,有的有与之相匹配的游戏,有的有与之吻合的生活场景。诸如夏天被蚊虫叮咬时,妈妈会边给我搔痒边哼唱:“斗斗虫,虫虫飞,扑落扑落飞到高高山上去吃白米,不咬细小佬的肉和皮。”当我那里疼痛时,妈妈就会一边给我抚摩一边哼唱:“扭摩扭摩,百病消磨。饭饭多吃,屎屎少呵。”
    想到“九九”,自然就想起鲜为人知“夏九九歌”。“夏九九歌”将夏至过后的九九八十一天的天气变化的特点,用民谚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同时还提供了一些避暑防热的卫生知识,可以说是“冬九九歌”的姊妹篇。“一九至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持炭炉。”“夏九九歌”,老人说在清道光前曾在民间流传一时,也不知什么原因,以后就渐渐在民间销声匿迹了,好在有史书记载,使此歌保留了下来。
    2020-07-30 17:13:12 0回复
    2
  • 回想起儿时在故乡过大热天的情景:晚饭后家家户户都到门口乘风凉,大大小小的男人多数赤膊,只穿一条黑色短裤,老年妇女则上身挂个“兜肚”,只有女孩和年轻妇女才穿着衣服,谈天论家常热闹得很,大家就是这样度过大伏天的,过了立秋特别是白露后,人们才开始穿起了衣服就像图片中那些老人孩子一样。
    2020-07-30 16:49:34 0回复
    1
  • 回复一休哥:这话说的,给你个贞子好不好?
    2020-07-30 16:30:55 0回复
    0
  • 井水浸西瓜,童年的回忆。
    2020-07-30 16:23:44 0回复
    0
  • 回忆固然美好,可这个天,只要给我一台空调,不在乎睡哪里、跟谁睡。
    2020-07-30 15:59:31 0回复
    1
  • 听鬼故事也挺清凉的,哈哈
    2020-07-30 15:22:14 2回复
    0
  • 每个夏季,大人孩子从河里洗过澡,都到大门口,听妈妈哼着小曲,或讲故事,如果看到我们太皮,就出几道数学题阵阵场。
    好清凉。
    2020-07-30 15:18:22 0回复
    0
  • 我的良方呢就是:白天睡觉,心静自然凉哈
    2020-07-30 15:15:13 3回复
    0
  • 最忆年轻时,我在村头井边洗衣,少年翩翩而至,拎起水桶帮我打水洗衣。
    2020-07-30 15:14:08 0回复
    0
  • 读完您的博文感觉凉快多了。
    2020-07-30 15:11:54 0回复
    0
  • 我记得小时候 每到盛夏总是换上“麻将席” 睡前用水擦拭一遍 一夜凉意为伴
    2020-07-30 14:37:01 0回复
    0
  • 19336
    积分
  • 475
    博文
  • 5539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