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在接收采访时谈论到家庭条件对他学习成绩的影响,直言因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外交官,不仅能够衣食无忧,还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校园无法接触的东西,相比农村地区的孩子,家庭条件让他能够“走捷径”。
尽管此次“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事件被质疑家长为了孩子的日后升学“走捷径”,但两个“捷径”不尽相同。孩子家长自身的工作资源不可避免,高知家庭的孩子确实可能更早接触到科学素养的训练,也大概率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科研道路,但不能将父母的工作成果直接用于学生比赛的评比。同时,填报该项目的老师和学校亦不可忽视。一则学校对上报的项目内容有较大的决定权,可选择是否上报该项目,二则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应最为了解,可适当调整实验内容,符合学生实际。但学校和老师直接将比赛中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责任转移,将学生的家庭资源、甚至不属于家庭的科研资源直接用于比赛,缺少了真正对孩子科研兴趣的引导与激发。
学校与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同样重要,学校也可以联合各种各样的学生家庭,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第一,让各行各业的家长根据工作和经历,为孩子开设社会课程,共享家长的资源,让学生对科研、商业、工程或农业等多方面领域有所涉足,帮助孩子尽早确立人生目标。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趣味性、生活性的科学实验真正激发孩子科研热情,让孩子烂漫的创造力在比赛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塑造出“神童”般的小小科研员。
日前,教育部已印发通知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竞赛管理,必须坚持公益性、做到“零收费”,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科研竞赛本身是为了激发孩子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创造力,切莫因成年人的功利心让属于孩子们的活动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