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明最后状元杨廷鉴
非政协委员 安文
杨廷鉴(1603-1665) ,字冰如,号靖山,南直隶武进人,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即明朝最后一个状元,因为经历坎坷传奇,备受争议。
杨是关西夫子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杨震33世孙杨士英于南宋绍定年间自江西临川移居前黄,世代耕读传家,“自幼习勤苦,不好鲜衣纨绮”,1630年参加乡试,才品为常州公认第一,声名日噪。他随著名政治家、礼部尚书孙慎行和副都御史张清惠学习经史,刻苦钻研,尤以树立品节敦励廉耻为第一义,是常州学派发端者之一。
1643年杨廷鉴北上参加明朝最后一次会试,相传其绕道河南拜谒父亲好友,遇李自成军,书写了“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均田免粮”等标语,深入浅出,脍炙人口。后杨廷鉴寻机脱身参加廷试,有“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辞,用人贵朴诚而贱浮,竞论邪正,不论门户……”等语,获崇祯赞赏,亲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1644年3月,李自成进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杨作为状元为李自成重视,但杨廷鉴葡匐三千里,备尝艰险,九死一生,屏息乡居。明亡后,1646年清廷特召杨廷鉴入京;1650年洪承畴荐杨为官;1652年顺治通过在翰林院供职的杨子大鲲再请杨出山,都被以病推辞。
杨轻财好施,乐善不倦,为常州做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好事,常州民间口碑很好。明末清初由于战争破坏,常州府学、县学停办,学舍颓废,杨发起募捐,将常州府学、县学修缮一新,使学生能正常入学。1661年常州大旱,饥民饿莩盈路,杨提议知府设粥厂多处,城设寺院空地,乡设里社公所,还亲自指授救灾方法,以防拥挤脱漏,1662年春至夏共150天,“自城迄乡凡70里,救活灾民不可胜计”,在京常州籍官员赞诵他为活佛度世、山中宰相。而杨为此已“殚精耗神,筋疲力竭,不可复支”,1665年正月28日不幸病逝,享年62岁。去世之日,常州城“里巷息舂,一郡罢市,儿童妇女野哭巷祭,即舟帆过我武进莫不太息坠泪”。
明万历年间常州府建先贤祠,清同治年间重修,设今局前街小学东南角、原龙城书院故址,杨廷鉴位第97位,有无锡人作诗嘲曰“贤字须教认得真,忠臣两字写分明,自从静老归祠后,不写忠臣写又臣。” 现在常州一些文人据此认为先贤祠在无锡,杨廷鉴品行不端。常州文史学者吴之光先生对此有作过专门调查研究,常州是府、无锡是县,先贤祠含常州府属8县贤人,亦有苏轼、杨时等外籍人士入选,先贤祠当然在常州,怎么会跑到无锡去呢?杨廷鉴生活在一个特殊年代,有特殊经历,对其评价要客观。明亡后,好象杨只有自尽,成为明朝忠臣,才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封建文人正统思想作祟,不足为怪,而杨为李自成农民政权做过事,心灵受到洗礼,这是好事,不应是污点和贬低的理由。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铭记杨状元为常州人做过的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树立其常州慈善事业前辈的光辉形象。